和美叩响幸福门
民生优先,理念高人一筹 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幸福,是一座城市的天赋与追求。 厦门,被誉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温馨从何而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是厦门这座城市对市民的庄严承诺。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指数一定程度上就是城市人的幸福指数。 “老厦门”大多记得,从嘉禾路莲花路口往东,有一大排错落的六层建筑房子。这就是厦门特区住宅史上首个商品房项目——莲花新村,一度被誉为商品房建设的“全国样板”。 从莲花路顺着吕岭路而上,就到蔡塘万景社区。这是厦门首个交付使用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万景公寓,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国家蓝本”。 从“全国样板”到“国家蓝本”,因为始终关注最基层的民众需求,厦门的住宅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厦门竣工10515套保障房;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为4万套。“房子等人”,成为厦门“居者有其屋”的生动写照。 宜居,也是民生之需。昔日水体黑臭、蚊蝇滋生的筼筜湖,变身鱼虾嬉戏、白鹭云集的城市会客厅。白鹭归来,印证了厦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赢。生态立市的厦门,勇于承担生态共同责任,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九龙江跨区域综合治理机制,把责任感、幸福感溯流传递。 实践,源自理念。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小平同志的告诫振聋发聩。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互为一体,密不可分。 厦门提出打造“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五个厦门”,最终落脚“幸福厦门”。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不仅是厦门的追求,也是全省上下的追求。 “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省第九次党代会向全省发出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员令。 在全省上下,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成为一种发展责任,也成为一种发展共识。 “幸福”,在频频招手。“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民生就是内需,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的改善,将大大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预期,进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省调结构、促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2010年,全省财政与民生相关的支出共计107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3.8%,同比增长19.1%,今年仅省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就达26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64.4%,同比增长22.6%。 2011年初出台的我省“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幸福指数”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令人无比期待。即将走过开局之年,在阳光和煦的冬至这一天,在福建会堂别开生面的“五会合一”会场,省委省政府再次传递出令人兴奋的讯息——今年,新增财力的大部分集中用于民生项目,仅1至11月,全省与民生直接相关支出就达1161亿元。 “明年,我们还将继续确保民生投入,并确保民生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省委书记孙春兰坚定地表示。 |
- 2011-12-22厦门特区30周年:从唯一“生命线”到“四桥一隧”
- 2011-12-21厦门特区30周年:江头街道管家式服务留住企业
- 2011-12-20厦门特区30周年:一道道禁令 一步步文明
- 2011-12-17厦门特区30周年:60座桥梁搭建幸福回家路
- 2011-12-15厦门特区30周年:厦禾路改造 10年拆迁10万户
- 2011-12-14厦门特区30周年:国企大腕 挺进全国500强
- 2011-12-13厦门特区30周年杰出建设者评选引起热烈反响
- 2011-12-12厦门特区30周年:“漂”在厦门 就像回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