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民情 > 正文

从肉眼观云到科技捕风 为您揭秘65年来厦门气象观测变化

2017-09-17 08:11:57彭怡郡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预报员正在对台风“玛娃”路径进行分析预测

  探空观测组放飞高空探测气球。

海西晨报讯(记者 彭怡郡)从以前站在户外,依靠简单的温度计、湿度计人工测量地面气象要素,目测看云识天;到如今大数据时代,依靠双偏振雷达、风廓线雷达等新型探测设备自动监测灾害性天气,基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进行精细化天气预报,65年来,厦门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是厦门气象事业的第65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气象局,看看气象观测变化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天气预报会商

从前

观云识雨看天气

1952年8月23日,厦门鼓浪屿升旗山上竖起了第一个百叶箱,开启了新中国厦门气象事业的新篇章。

1957年,厦门市气象局原局长陈如能被分配到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气象局前身)工作。当时人才紧缺,很多气象人员通过一两年培训就上岗工作,气象理论知识基础浅薄;气象设备也不先进,没有气象卫星和雷达,做好天气预报困难重重。

当时,气象观测以手动操作为主。陈如能介绍,当时的气象台机构设置分为地面观测、探空观测、报务、填图、预报等各小组。地面观测组负责每日定时在气象观测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天上云量云状、高云低云全靠目测。百叶箱里摆着温度计、湿度计,观测员时时记录;下雨了,雨量桶里刻度瓶收集的雨水,就代表着一定时段的降水量。观测完成后,观测员要把观测内容编成气象报,发到华东气象中心,统一汇总到北京,再向全国台站下发。

探空观测组每天定时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分析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等信息。报务组时刻戴着耳机,接收各地发来的气象观测报文。填图组将接收的气象观测报文转化为数字和图形符号,填在天气图上。预报员在地面天气图上绘制等温线、等压线,在高空图上绘制等高线、等温线,通过分析天气形势的变化,来预测各地天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气象填图员正在填绘天气图

难捕捉台风信息

除了日常天气预报外,台风监测预报对厦门来说也极为重要。陈如能说,由于当时没有卫星、雷达,只能依靠美国、日本发来的台风警报。警报内容只有台风所处的经纬度位置、中心风力、移向移速等信息,警报每6小时才发布一次,而且要延后3个半小时才能收到消息。至于台风范围有多大,对厦门天气影响如何都难以掌握。

1959年8月23日的台风,让陈如能印象深刻。他说,当天5点半,他们才收到2点发布的台风警报,说台风中心位置离厦门还有100多公里。实际上,在凌晨3点多,台风就已经登陆厦门到漳浦一带沿海,6点台风影响就结束了。当天台风最大风速达到了60米/秒,而这个数字还是后来估算出的。因为地面观测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达因风向风速仪,只能观测到50米/秒。观测员从凌晨2点起风后就一直守在风速仪旁,发现风速仪的指针突然跳到了表盘外面卡住了,所以才预估出最大风力60米/秒这个数字。“去年‘莫兰蒂’台风,实时就能通过自动气象站观测到最大风速达到66.1米/秒,可见现在的观测仪器先进多了。”

1980年后,“713雷达”开始投入使用,但有一次台风来袭的关键时刻,雷达却没派上用场, “因为雷达没有天线罩防护,台风风力又太大,雷达天线被吹坏了”。

如今大数据分析天气

上世纪90年代是厦门气象事业迅速发展阶段。随着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厦门气象事业有了飞跃发展,不再是从前依靠人工观云识天。预报员们可以通过高新设备实时传送回的监测数据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了解大气环流变化、进行捕风捉云,掌握天气变化。据了解,目前市气象局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最高、最低气温预报误差2℃以内准确率为80%—82%。

准确率的背后,凝聚着无数气象人的心血。厦门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苏志重介绍,每天5点,预报员要查看天气实况、探空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气象数据,再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判断天气系统、分析未来天气形势,最终形成预报结论。这些以T(兆兆)为数据存储单元的气象数据是制作一份份天气预报的基础,也是凝聚着一代代气象人智慧的结晶,见证着气象观测水平的变迁。

1995年,厦门市气象局建成第一部国产714SD数字化多普勒天气雷达;2004年启用“海上明珠”单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2016年5月投入试运行了“天语舟”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天语舟”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现如今最先进的气象雷达观测设备,分辨率更高,意味着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识别更准确,为更精准地预报未来天气提供技术支撑。

1997年6月,市气象局第一次在全市范围布设11个自动雨量站,到现在已建成183个包括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等多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基本实现厦门岛内气象观测密度2km×2km,重点区域密度1km×1km的气象观测覆盖面。除此之外,厦门市气象局还建成大气成分站、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雨滴谱仪移动应急观测车等一批新型探测和应急保障设备,为构建高时空分辨率综合气象观测网络添砖加瓦。

台风终身全监测

每当台风来临时,预报员更是严阵以待。就在此次厦门会晤临近时,台风“玛娃”咄咄逼来。早在8月31日,预报员就已通过卫星云图监测到“玛娃”,当时判断它有可能会加强为台风。9月1日凌晨,“玛娃”向北移动,对厦门影响可能增强;1日夜里“玛娃”开始向西北方向移动,对厦门影响变小。这些路径变化,全在预报员预料之中。

9月3日,“玛娃”登陆广东,但预报员对它的监测仍没有停止。阵雨还是大雨?什么时间下?雨强多少?这些都是预报员要分析的问题。预报员表示,对于台风,他们会做到终身监测,从胚胎到最后消散,台风的一举一动,都尽在掌握。

挂在探空仪上的感谢信

“您好,我是厦门市气象局,如果您捡到了探空仪,请寄还给我们,非常感谢……”这是一封挂在探空仪上的感谢信。

陈如能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观测天气,每天他们要放飞两次高空探测气球,气球下挂着探空仪,用于探测不同高度的天气。

当时,探空仪是进口的,国内不能生产,每次用完都需要回收再用。气球升空后,约在万米高空处,受到气压影响就会爆炸。每次气球爆炸的地点不同,给探空仪回收造成难度。为此,气象部门在探空仪上安装了降落伞,挂上了感谢信,鼓励群众捡到后通过邮政寄回,换取些许报酬。

到后来,国内可以生产探空仪了,探空仪就不再回收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