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天气预报会商 从前 观云识雨看天气 1952年8月23日,厦门鼓浪屿升旗山上竖起了第一个百叶箱,开启了新中国厦门气象事业的新篇章。 1957年,厦门市气象局原局长陈如能被分配到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气象局前身)工作。当时人才紧缺,很多气象人员通过一两年培训就上岗工作,气象理论知识基础浅薄;气象设备也不先进,没有气象卫星和雷达,做好天气预报困难重重。 当时,气象观测以手动操作为主。陈如能介绍,当时的气象台机构设置分为地面观测、探空观测、报务、填图、预报等各小组。地面观测组负责每日定时在气象观测场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天上云量云状、高云低云全靠目测。百叶箱里摆着温度计、湿度计,观测员时时记录;下雨了,雨量桶里刻度瓶收集的雨水,就代表着一定时段的降水量。观测完成后,观测员要把观测内容编成气象报,发到华东气象中心,统一汇总到北京,再向全国台站下发。 探空观测组每天定时放飞高空探测气球,分析不同高度的温湿度和风向风速等信息。报务组时刻戴着耳机,接收各地发来的气象观测报文。填图组将接收的气象观测报文转化为数字和图形符号,填在天气图上。预报员在地面天气图上绘制等温线、等压线,在高空图上绘制等高线、等温线,通过分析天气形势的变化,来预测各地天气。 |
相关阅读:
- [ 09-08]解密气象部门为厦门会晤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幕后故事
- [ 08-07]“迎金砖气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引市民热情参与
- [ 07-17]狐尾山改造完工 厦门气象主题公园四季皆有花海
- [ 06-18]第六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举办
- [ 06-18]两岸160多位专家聚首厦门纵论气象惠泽民生
- [ 06-18]第九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昨日拉开帷幕
- [ 06-18]第六届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在厦门举办
- [ 06-01]厦门市启动气象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应对暴雨天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