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街头出现了一些“无性别”厕位,男女皆可使用。(资料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 吴宇豪 通讯员 张玩晖) 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相比于高楼大厦,公共厕所虽不起眼,却事关每个市民和游客的生活。
住建部近日修订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里,要求新建和改建公厕按照3:2的比例设置女性厕位和男性厕位,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新规从下月1日起施行。那么,厦门地区的公厕情况如何?“方便”之事是否真的方便呢?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走访。
现状:
“15分钟如厕圈”有盲点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厦门的公厕分为环卫公厕、旅游公厕和其他公厕三大类,合计超过3000座,其中,现有环卫公厕494座,主要分布于人流量较多的道路沿线。按照规划,岛内基本形成了“15分钟如厕圈”,也就是说,在15分钟的步行距离内便有一处公厕分布。
不少市民还发现,这几年,厦门街头出现了一些钢结构的公厕———相较传统公厕,它们占地面积小,且搭建方便,也多为“无性别”厕位,男女皆可使用。这样的“无性别”厕位,便是在“公厕革命”后大力推行建设的。更灵活的性别厕位比例,不仅能让公厕得到充分利用,还能方便特殊人群使用,如需要他人辅助行动的老人、小孩、残疾人等。
然而,记者发现,厕所分布也存在一些盲区。市民王女士吐槽:“中山路从文化宫到鹭江宾馆这一公里的路段,公厕难觅,只能到商场、餐馆‘蹭厕所’。”在厦门的其他地区,仍有不少像中山路这样鲜有公厕的“薄弱”区域存在。
问题:
个别公厕依然“重男轻女”
那么,男女性的厕位比例如何呢?
早在2010年,厦门就开始了一场“公厕革命”:新建独立式公厕和附属式公厕厕位男女比例一般为2:3至1:2。自那时起,厦门新增公厕,都谨遵了男女厕位2:3的比例建设,一些“上了年纪”的公厕,也相应地进行了厕位改造,提升了女性厕位比例。
昨日,记者走访了厦港一带的几处公厕,这些公厕以固定公厕居多。蜂巢山路的一处公厕十天前刚刚改造完毕。记者发现,在改造后的该公厕内,男生小便池有7个,大便池有6个,其中有一个正在维修,而女厕内有12个厕位。虽然男厕与女厕的厕位基本相等,但相比以往,女厕位已有所增加。
然而,个别的公厕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大学路的一处公厕,男生小便池与大便池各有4个,而女生的厕位仅有6个,男厕位明显多于女厕位。
此外,演武大桥观景平台入口处有固定式的公厕和移动公厕。移动公厕位于观景平台的1号出入口,固定公厕则位于2号出入口。记者看到,移动公厕仅有两个厕位,均为男女混用。而在固定式公厕内,男厕位则比女厕位要多———男厕内有5个小便池、3个大便池,共8个厕位;女厕内则只有7个厕位,另还有一个小便池。
呼吁:
望商场车站如厕难题获解
“公厕革命”虽已施行多年,但在很多公共场所里,女性上厕所免不了排队。针对如厕问题,不少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末的时候,尤其是节假日,逛商场上厕所成了最烦人的事。”市民周小姐介绍,“有的商场进行了厕所改造,减少了男厕数量,增加了女厕数量,如厕排队的现象少了很多。但是遇上节日,还是会出现排队现象”。
“在火车站等车,经常是女厕所门口大排长龙,男厕所门口稀稀拉拉,可嫉妒死人了!”市民刘女士吐槽,这样的情况,还常出现在影院、剧院的厕所门口,希望这些地方的公厕能够增加女厕位。
解决如厕难题仍需更多思考
公共厕所是一个城市的民生工程、良心工程。要解决如厕难题,首先是补齐数量上的缺口。
根据厦门市市政、园林、林业“十三五”规划,今后的五年间,厦门将新增环卫公厕354座。其中,集美和同安区最多,分别新增80座、82座;思明区新增65座;湖里区新增53座;海沧区新增45座;翔安区新增29座。
除了增加公共设施外,商家的私人厕所可不可以“物尽其用”,开放给公众呢?禾祥东路经营一店铺的苏小姐说出了她的顾虑:“若是免费开放,人不多还好说,人多了,问题也就来了。冲洗次数增多,维护成本也增加,这些都要自己埋单。如果有相关补助,倒是可以考虑。”其实,在人员密集的商业街区和旅游景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打消商家的顾虑,既能解决厕所不足问题,又能帮商家赢得口碑。
此外,公厕的维护管理也要跟上,所谓“三分看硬件,七分靠管理”,管理者不妨列一个“不方便清单”,逐一改进,让市民方便之事更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