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吴燕如)昨日下午的老剧场文化公园,播放了一部特别的纪录片,一幅幅黑白画面带大家穿越到上世纪的鹭江老城,重温鹭江发展历程。这是思明区价值观论坛精心为观众们准备的。
忆往昔,听故事。五位代表着不同年代的老厦门人和新厦门人走上讲台,通过讲述,和大家分享心目中的核心价值观,现场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这是思明区“价值观论坛”的第43期,以“乡愁的表情和谐的味道”为主题,由思明区委宣传部、思明区社科联和鹭江街道联合主办。演讲嘉宾中,有“80后”剪纸传承人,也有致力于传播闽南文化的80岁老厦门人;有厦门老字号继承人,也有活跃在八市的热心居民。他们谈工作、聊生活,用真挚朴实的语言,传递着心中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当八旬老人姚景良动情地讲起自己研究闽南文化的故事时,台下的居民纷纷点赞。来为他加油的还有他的20多名“学生”。姚景良还经常教大同社区的居民练八段锦,分享健康知识。居民杨黎明说,姚老师身上传递着一种向上、乐观、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值得学习。其实,姚景良也是老剧场文化公园的“老熟客”,他来这里为大家讲古,还在这里给社区居民上闽南话课程。
在老城区里听着“老厦门”的价值观故事,居民们倍感亲切,为他们鼓掌加油。65岁的老厦门陈毅慧激动地说,“我见证了老剧场文化公园的前世今生,在改造前,这里曾是厦门电信公司,再后来是鹭江影剧院。如今,这里的成功改造让居民有了一个休闲呼吸的透气孔,老剧场文化公园是老城区有机更新的一个成功典范。今天,这里又迎来了一场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论坛,给这里带来了新的故事。”
现场,一排排火红的灯笼高挂着,让老剧场文化公园更加热闹喜庆。据了解,这一次的论坛也是思明区价值观论坛猴年春节前的最后一场活动,主办方为此精心布置,营造过年的气氛。“90后”蓝源泉路过大元路驻足倾听后,不禁感叹:“此时这里洋溢的氛围不正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真实写照吗?”
【链接】
五个人的不同故事 一样的幸福思明
新老厦门人昨日登上“价值观论坛”,讲述传承手艺和文化的奋斗历程
思明区“价值观论坛”第43期昨日在鹭江街道老剧场文化公园举行。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吴燕如 图/记者王协云)剪刀在以乐手上灵活运转,不一会儿,一幅剪纸作品“和谐”就展现在眼前;黄国宝动情讲述母亲“扁食嫂”的故事和坚守这一老字号手艺的满足感;“芋包嫂”陈燕妮分享年轻人继承手工传统文化的艰辛和满足;吴小汉生动讲述自己“爱管闲事”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快乐感;姚景良老先生坚持一生只为将闽南文化传承下去……昨日下午的老剧场文化公园,熟悉的邻居们站上讲台,讲述老厦门人和年轻人奋斗拼搏的故事,勾起了听众们满满的回忆。
“我认识黄国宝的母亲扁食嫂,当年还吃过她卖的一毛钱扁食呢。我还认识芋包嫂陈燕妮的父亲,他家的芋包真的很好吃,来到老城区,你一定不要错过老厦门的味道。”住在暗迷巷的杨怡彬看着邻居们站上讲台讲述传承手艺和文化的故事,连连称赞,“这样的活动很接地气,让居民们感到很亲切。他们的故事是和谐生活的最好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新老厦门人讲述他们心目中的价值观。
【故事】
以乐:以剪纸为乐,记录美丽厦门
“80后”以乐是漳浦人,如今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厦门这座城市。2012年,他在厦门创办了“以乐剪纸艺术馆”。不久前,在鹭江街道的帮助下,他的剪纸作品还有了新家。
28岁之前,以乐的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然而,在28岁那年,他辞职并开始“以纸为乐”。2012年,以乐自费十几万元筹备的第一次个人剪纸展,只卖掉了一幅很小的作品,收入328元。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他追求梦想的步伐。如今,以乐的剪纸作品30余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收藏。
“我很敬佩那些被评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前辈们,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坚守的力量。”以乐说,“无需急功近利,在我看来,做喜欢的事情,不应该去纠结太多的名和利。”
以乐很喜欢厦门这座城市,一有时间,他就会把眼前的景物用笔和剪刀记录下来。他把厦门的著名景点,用剪纸的形式刻画出来,推出了《印象·厦门》系列剪纸作品。说起心目中的价值观,以乐表示:“善良和真诚,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我希望自己安安静静地,以内心的和谐,与大家一起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黄国宝:老字号靠的是良心与诚信
黄国宝的母亲是老厦门人熟悉的赖厝埕扁食嫂。黄国宝认为,经营老字号不仅需要真功夫、需要良心和耐心,而且需要诚信。
黄国宝用母亲的故事来诠释自己所坚守的价值观。1964年前后,黄国宝的母亲就被叫“扁食嫂”。“母亲是个好强的人,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黄国宝说,“卖扁食就是做人”,顾客就是亲人,因为是亲人,母亲从不计较,他从未见母亲和人争执,这就是和气生财。
“保住老字号,无论传承还是创新,全凭良心和诚信。我现在的精力主要用在面条和扁食的质量上。”有人说,黄国宝的行事风格越来越像他的母亲。“一碗扁食就是一个窗口。我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令黄国宝欣慰的是,到店里来吃的多半是厦门人,来的都是老食客,还有许多人不远万里从海外回来吃“古早味”的扁食。
陈燕妮:留住舌尖上的回忆
从“陈老师”变成“芋包嫂”,自从嫁到芋包世家,陈燕妮就学会了包芋包的手艺,成为名副其实的“芋包嫂”。
陈燕妮丈夫的爷爷王朝基是厦门好清香创始人,上世纪40年代在大元路32号开店,经营饶有风味的“烧肉粽”、“芋包”等小吃。作为老王家的第三代传人,八市营平路口老店承载了陈燕妮和丈夫的艰辛历程。
“一开始,我以为做芋包是一件有趣的事。”然而,陈燕妮很快发现了很多困难。当时,八市老店没水没电,就要搬水接电,雨棚也时常漏水。如今,陈燕妮和丈夫的店走上了正轨,还开了分店,但仍然坚持纯手工的制作。“手工制作的味道是机器无法取代的,这是一盘生意,更是一种情怀。”陈燕妮说。
每年春节和清明节,许多老华侨都要到陈燕妮的店吃小吃。陈燕妮说:“我要坚持做下去,八市是个充满老情怀的地方,我要让华侨们和老厦门人都来八市老店回忆过去。”
吴小汉:荣誉感比钱更重要
从1985年开始,吴小汉就从漳浦老家来到厦门经营海鲜生意,进而十分了解八市。
吴小汉乐做市场的“和事佬”,帮助维持市场秩序。2014年5月,吴小汉当上义务的市场管理员和“编外协警”。热心公益的商家组成市场自治小组,吴小汉又当起了自治小组的组长,及时协调化解市场内的矛盾。
去年2月10日上午,市场内一家烤鸭店的机器突然起火,火势很大,吴小汉发现情况后,立即拿起灭火器,用了4罐灭火器,才把火扑灭。因为这事,思明区授予吴小汉“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奖励2000元。吴小汉二话没说,把这笔钱用作自治小组的办公经费。
每天忙着自治小组的事,吴小汉自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自家生意。“荣誉感比人民币更重要。”吴小汉笑着说,他将市场当成自己的家,在处理各种各样的杂事中,找到了人生的成就感。大家只有在充满爱心、同情心、互相帮助的社会里,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姚景良:用“剩余价值”传承闽南文化
今年80周岁的姚景良经历过四次摔伤,脑部和腰部都受过重伤,曾被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站在“价值观论坛”讲台上,姚景良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大家。
姚景良的心里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说:“我将传承与传播闽南文化,作为体现自己剩余价值的最重要工作。”
这一生,姚景良都在研究闽南文化,搜集闽南语故事,辨析闽南方言用词用字。1958年,姚景良参军,在部队里还托亲友搜集老故事,直到现在还经常寻找会讲民间故事的人。
姚景良很高兴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听你讲话像是青年,看你的体态是壮年,瞧你的脸部才是老年!”姚景良感叹道:“我活到老,就要传播闽南文化到老;活到老,要锻炼到老,传递健康的养生信息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