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厦门的“爱心饮水站”如今已向全国推广。(资料图/记者 吴耀东 摄)
2月28日,是一个令厦门人骄傲的日子。“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第四次被厦门揽入怀中。
从冬天到夏天,从一杯热腾腾的热饮,到一杯可以仰头灌下的凉茶,礼遇环卫工人折射出了厦门这座城市的文明;去年黄金周,南普陀接待了20多万名游客,留下了地上没有一片垃圾的美谈;漫步江头街道,看到的是被鲜花“包围”的配电房都画上美丽的油画,感受到的是在一年四季花朵绽放的小区里邻里正守望互助……厦门,处处都是文明味。
连续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厦门是如何做到的?
【永不满足】
2005年,厦门拿下了首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第一次获得这样的荣誉,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运气加实力。当每三年一届的评选,被厦门连续四届摘得“桂冠”时,“杂音”越来越少,叹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厦门的实力来自永不满足的心态。
有一个数字让人惊叹,在多次的公众调查中,厦门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几乎达100%。城市文明创建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市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上。
不久前,慕名而来的重庆14位盲人在厦门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由行”。当他们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时,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主要是靠摸和听来游玩后,破例打开其中一架钢琴的保护罩,让他们亲手触摸琴键,团里的音乐爱好者屈安辉还现场弹了一曲《舞女》。团长蔡美岐说:“从来没有哪个展馆会这么优待我们,我们非常感动。”
“每一个在厦门生活、喜欢厦门的人,都希望厦门越文明越好。”厦门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员工魏岚如是说。厦门人喜欢用他们心中的“文明标尺”,挑剔的眼光,丈量身边的每件事、每个人。
长期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的重要抓手,着力从政务、法治、市场、人文、未成年人、生活、社会、生态等“八大环境”入手进行文明构筑,力争让广大群众吃得安全、住得舒心、出行畅通、办事更便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长效机制】
厦门文明创建屡结硕果,主要得益于厦门不断提升市民的素质,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随处可见的“小红帽”就是厦门文明创建常态化的真实写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共同的理念,“闲时做义工”更是成了不少市民的习惯。多类型、多主题的义工活动把爱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城市义工、光明志愿者、白鹭志愿联盟……全市40多万名志愿者长年活动在一线。
遍地开花的志愿服务,与厦门长期以来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密不可分。厦门还以社区为重点,搭建志愿服务需求对接平台;改进注册办法,完善注册制度,实行一人一注册;制定《厦门市尊崇礼遇志愿者办法》,探索志愿者在升学、就业、就医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在继续健全完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褒扬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凡人善举登上“道德讲坛”,面向广大市民巡讲。在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机制的过程中,新组建的市民“文明巡访团”,常常深入食品行业、窗口单位、公共场所等开展巡访,及时收集问题并反馈,推动重难点问题解决。
厦门希望营造一个人人向善、向上的氛围。在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上,厦门建立了联合惩戒制度,设置了诚信“红黑榜”信息平台,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诚信的氛围越来越浓。
【共同缔造】
曾厝垵从一个小渔村华丽转身,变成游客和网友们心目中的“中国最文艺渔村”;海沧区院前社从一个“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闽台生态文化村”;原鹭江影剧院被“量身定制”建成老剧场文化公园,深受欢迎……这些是厦门提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后,市民为厦门这座美丽城市发展献一份力的结果。
在禾山社区,才艺达人孙桂香,健身达人李永康、书法达人陈汉生等热心居民,以小区活动中心为依托,自主开办兴趣班,带动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大家庭”。
在马塘幸福院,老人们要么凑在一起聊天、下棋,要么一起去健身室里锻炼身体,洋溢在老人们脸上的笑容透露出:到幸福院真的很幸福。据介绍,马塘幸福院是共同缔造下的厦门翔安区首个农村幸福院,全村65岁以上老人自愿全免费入住。
从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从身边的小事、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厦门把“你和我”变成“我们”,点滴浇灌形成“美丽家园自己建设,美好环境共同维护”的创建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