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直接用“厦门”命名 它是古龙食品的前身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崔晓旭 | 时间:2020-08-23

虎头山下的厦门酱油厂旧图

厦门酱油厂在报纸上的广告

东南网8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沈威/图) 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厦门人至今难以忘却——厦门沦陷的日子,大批难民涌入鼓浪屿,好在,有爱国企业伸出援手,煮粥施赈。

如今,当年从鼓浪屿起步的罐头厂已全球闻名,卖酱油、酱菜、罐头,从厦门到香港,从国内到国外,越海渡洋,向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洲进军,成为跨国公司。“现在大家熟悉的古龙食品,其前身就是淘化大同,1954年初在原址重建,成立福建第一个公私合营的罐头厂。”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说。

煮粥施赈抗战时期,为难民解决吃饭问题

时光回溯到82年前。

1938年5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以金门为基地,从海上和空中向厦门发起进攻。日本军队首先从五通登陆,在厦门岛展开攻势,中国守军和义勇队虽奋起抵抗,但厦门岛还是在13日被日军攻占。

厦门沦陷,日本侵略者横行鹭岛,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到鼓浪屿避难。彼时,一个由11名中外人士组成的“鼓浪屿国际救济委员会”迅速成立,负责难民的安置和维护秩序工作。除了工厂、教堂、寺庙和学校外,鼓浪屿人也纷纷伸出援手,把私人楼房腾出来供难民住。

难民居住基本解决了,但吃饭是个大问题。“难民们生活无着,三餐不继,淘大公司内厝澳工厂用加工罐头菜料的大锅煮粥施赈,为期数月,救人无数。”彭老口中说的淘大公司,是一家华资罐头厂。

一同救济难民的还有另一家华资罐头厂兆和。这两家共同挑起为难民煮粥的重担,工人们加班加点,灶炉24小时开着,每天供应的餐食达到9万份,包括米饭和拌了酱油的豆子,每天两次由难民挑到难民住地分发。

煮粥施赈的场景被一张老照片记录下来,照片中,几位难民挑着粥在送往难民住地的途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