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蝉科新种
2025-04-12 20:32 来源:厦门晚报 责任编辑:李霖 我来说两句
听音识蝉 物种“上新” 目前仅分布在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正式命名为虎伯寮勺蝉 厦门晚报讯(记者 朱亚圣)在漳州境内的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蝉科新种。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昆虫资源库,更彰显了保护区独特的生态价值。相关论文于3月6日正式发表于国际著名的分类学期刊《ZooKeys》,并对该新种命名为虎伯寮勺蝉。 晚秋仍有新羽化的蝉蜕 听音辨声发现奇异蝉鸣 在漳州南靖县保存着一块完整的具有雨林特征的原始森林,地理位置独特,靠近北回归线附近,温暖而湿润。这里就是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说起虎伯寮勺蝉的发现,还要追溯到2023年的晚秋。科研人员在虎伯寮保护区的一次秋季调研活动中,记录到了奇特的蝉鸣声和新羽化的蝉蜕。此后,科研人员通过录音采样和标本采集,逐步开始鉴定工作。经专家探讨,该新种被命名为虎伯寮勺蝉。 当时,由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厦门芙蓉生物研究院联合组成的科考队,深入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来自福州虫林野趣团队的“95后”昆虫学者郭亮是其中一员。 10月下旬对于福建大部分地区来说,昆虫的发生期(指昆虫在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出现期或为害期)趋于尾声,但是保护区内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溪谷中燕凤蝶集群饮水,草丛中活跃着数不清的虎斑蝶、啬青斑蝶,30℃的天气让人感觉像回到了夏天。 当科考队探索到乐土片区时,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新羽化的蝉蜕。郭亮回忆当时的情形,依然难掩激动。他说,蝉科昆虫羽化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一般来说,福建的晚秋是没有正在羽化的蝉科昆虫的。他侧耳倾听,发现了从未听过的奇异蝉鸣。 蝉也“十里不同音” 新物种来自越南勺蝉属 这种蝉鸣像金属震动摩擦发出的噪音,持续不断。郭亮判断,大概率是一个新种,他当即进行了录音采样。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人说话腔调如此,蝉也是。在昆虫中,蝉科的分类不仅仅以形态学来断定,鸣声也是重要的分类依据。不同种类的蝉鸣声会有显著差别,而同一种蝉在不同地区,“口音”也会有一定差别。国内听声识蝉的昆虫专家不多。郭亮称自己凭经验可以通过蝉声辨别三四十种蝉。 科考队员们寻觅许久,发现这种蝉刚进入发生期,数量不多。最后,他们通过长焦镜头终于锁定了一只,利用超长捕虫杆获得第一枚标本。这种蝉形态似平时常见的马蝉,但个头小了许多,体长约37-39毫米,鸣叫时间主要是上午10时。经历半年研究,研究团队确认这种蝉属于此前未见于中国记录的勺蝉属且为新种。 虎伯寮勺蝉的显著特征为雄性鸣室呈汤匙状结构,这一独特形态成为新种命名依据。 “勺蝉属为一单型属,在我们研究之前只有越南有。”郭亮说。2017年,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昆虫研究者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蝉类专家,基于一只产自越南的笛氏勺蝉之雄虫标本建立了勺蝉属。此后,再无关于该属及其成员的报道,也就是说这个“家族”只有一个种。虎伯寮勺蝉的发现,为这个“家族”添了新丁。目前,虎伯寮勺蝉仅分布于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知了”知多少 中国蝉的种类:200多种 蝉,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了,和蜘蛛、蝴蝶一样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国蝉类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蝉种类有200多种,形态各异,习性也不同。 最长寿的蝉:可活17年 不同种类的蝉生命周期也是不同的。根据生物学家考证,在中国,各种蝉的生命周期大多在3到7年左右,而北美洲有的蝉的生命周期可达13年至17年,是已知生命周期最长的蝉。 最大的蝉:翼展超210毫米 蝉的体长多在20至50毫米之间,体形最大的是分布在马来西亚金马仑高原等地的帝王蝉,也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蝉,体长约70毫米,翼展可达210毫米以上。 最小的蝉:体长仅15毫米 中国最小的蝉是寒蝉,又名寒螀、秋蝉,属于同翅目蝉科,体长仅15—18毫米,全身呈翠绿色,翅膀透明,上有黑色斑纹,腹部和背板上有6块黄色的下斑,腹部的分节处还有黄色的条纹。 雄蝉鸣肌: 每秒伸缩1万次 雄蝉腹基部的发音器就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在鸣肌的伸缩下,鼓膜受到振动发出声音。雄蝉通过对鸣肌的伸缩控制发出不同的声音,鸣肌伸缩可以达到每秒约1万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