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在厦被观测记录
2025-02-17 09:31 作者:罗子泓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锈胸蓝姬鹟意外造访厦门 去年12月底,厦门市观鸟协会理事柯玉坤和鸟友们前往狐尾山公园观鸟。 水塘边,一只身形小巧,头部和背部呈灰褐色,正在梳洗羽毛的鸟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虽然它的色彩较为暗淡,但是一只平时不多见的鸟类,我们将拍摄重点放在了它身上。”柯玉坤说。后经鉴定,该鸟为雌性锈胸蓝姬鹟。此前,福建尚未有它造访的记录。它的出现,也刷新了厦门的鸟种记录。 锈胸蓝姬鹟,鹟科姬鹟属鸟类,常栖于海拔2000米~4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林缘灌丛中;冬季会下至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竹林、林下灌丛中,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 和柯玉坤观测到的雌性锈胸蓝姬鹟不同,它的雄性鸟儿很漂亮,上体呈青石蓝色,胸部是橘黄色,就好像戴了一个橘黄色的“小围兜”。柯玉坤推测,锈胸蓝姬鹟来厦,或因迷路,也可能是南迁路过。 空中常客 如约而至 黑嘴鸥滩涂觅食 前几天,柯玉坤在翔安大桥附近海域拍摄到了成群的黑嘴鸥。它们与其他鸥类混群,时而在空中翱翔,时而停留在滩涂上觅食。从柯玉坤拍摄的照片中能明显看到,部分黑嘴鸥已长出繁殖羽——头及颈上部的颜色,由白色的冬羽逐渐变为黑色,就好似戴了顶“黑头盔”。“黑嘴鸥是冬候鸟,大约每年11月抵厦,越冬后,于次年4月前后离开。”柯玉坤说。 黑嘴鸥,鸻形目鸥科鸥属鸟类,体长约30厘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易危等级。全球种群数量在20000只左右。 1871年,一位名叫斯汶霍的欧洲人声称在厦门沿海地区看到了这种鸟类和它们的巢穴,命名为“闲步鸥(Saunter’s gull)”。虽为水鸟,但黑嘴鸥不喜欢游泳。它如斯汶霍所给予的命名那样,是名副其实的“闲步”——喜欢在滩涂上晃悠,捕捉小螃蟹等底栖生物。因黑嘴鸥多生活在海岸线附近,人们也将它们看作是沿海滩涂自然环境的“试金石”。 黄胸鹀田头“快闪” 2月初,柯玉坤还在集美区田头村拍摄到了黄胸鹀。黄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体长约15厘米。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其级别比“易危”的大熊猫还要高两级。繁殖期,雄性黄胸鹀的羽毛颜色会非常鲜亮,胸前栗色横纹上部会出现黄色的领环,胸腹部也呈现亮黄色。 此前,黄胸鹀曾在厦现身过。不过,由于它迁徙途经厦门的路线并非主流,加之本身数量就稀少,柯玉坤坦言,“月初拍到后,就再没遇见。” 30多只东方白鹳在厦越冬 去年底,“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组团现身马銮湾。它们或飞舞或驻留的场景令不少市民和观鸟爱好者惊叹。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此番来厦门的东方白鹳数量达到30多只,刷新了该种群在厦门地区的观测记录数量。 不只是来厦——今年春节,东方白鹳还留厦过年了。厦门市观鸟协会成员介绍,马銮湾水域生态环境良好、食物资源丰富,鸟儿用翅膀给这里投下“赞成票”,对于厦门的生态环境来说是个好消息。 琵鹭水边变装求偶 气候回暖,草木葱茏,不少鸟类长出繁殖羽,扮靓自己、吸引异性。“变装”的,除了戴上“黑头盔”的黑嘴鸥外,还有目前在马銮湾水域栖息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等。 日前,鸟类爱好者“海的那边”拍摄到了它们盛装打扮的模样。其中,白琵鹭的头上长出了明显的冠羽,就像用长头发编成的小辫子那样,在风中颇具“仙气飘飘”之姿。同样“怒发冲冠”的,还有黑脸琵鹭——它们的头后枕部已经长出金黄色冠羽,胸颈位置长出一条黄色颈环,仿佛戴上“金冠”“金项链”,要霸气十足地“娶亲”去。 提醒 市民拍鸟不要用闪光灯 市民观鸟时,可以携带双筒望远镜,穿颜色偏暗、迷彩的衣服,因为太过鲜艳的穿着会让鸟类警惕;拍摄时,切勿使用闪光灯,不要干扰和驱赶鸟儿。若是在滩涂上观鸟,切勿跨越安全围栏;海边观鸟,需关注潮水涨落。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