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何以全国推广?
2024-08-14 09:27:07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坚定改革创新,为全国探路先行 改革是厦门经济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厦门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敢于先行先试,勇于争先领跑,为全国重点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法者,治之端也。2017年,厦门充分用好特区立法权,出台实施全国第一部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此后,又陆续配套出台了《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等20多项配套制度、导则和规范,为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和投放点设置等工作提供标准化路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厦门敢于动真碰硬,让违法者得到相应的处罚。今年4月,湖里一家生鲜超市多次未履行好垃圾不落地、分类投放等要求,城管执法部门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该超市罚款人民币10000元。 垃圾分类工作的堵点、难点在哪,改革创新的触角就伸到哪里。 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卖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由于回收价值低,大多被当成其他垃圾来处理。 如何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成了全国许多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厦门在全国率先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出台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补贴系列工作办法,推动循环经济具体措施落到细处。 2022年12月,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建成投产运营,截至2024年6月30日,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按此项目运行模式推广,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将达到每年15万吨,全年可减少约 4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023年12月,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向全球分享“厦门经验”。 在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方面,厦门还有诸多探索和创新。比如,为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的问题,厦门在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生厨余就地资源化试点工作,创新采用复合微生物技术,把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既倒逼源头推行垃圾分类,又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变废为宝。 发展不停步、创新不止步。2024年1月22日,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湖里区金安社区签约落地,助力城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链条建设 厨余垃圾进入生物质处理厂,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其他垃圾用于焚烧发电,有害垃圾严格按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厦门,居民前端分好的每一袋垃圾,从离开家起,就开始了不同的旅行,有着不同的归宿。 厦门坚持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于一体,统筹抓好前端、中端、末端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全链条完整闭环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前端,持续优化分类投放设施。全市共投入40万个分类垃圾桶,并常态化做好垃圾桶清洗和消杀工作。通过点位优化合并,将全市小区的垃圾投放点由2017年的3.6万个,合并到4000余个。因地制宜推动垃圾投放点改造成富有特色的投放屋(亭)。 “源头分好了,中端运输是否存在混运情况?”这是许多居民关心的问题。 为防止中端运输环节“混装混运”,厦门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分颜色喷涂明示运输垃圾类别,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大力推行“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运输”的错峰直运模式。现已设置1077条直运线路、1万余个接驳点,垃圾转运车辆直接到小区内投放点或接驳点位收运垃圾。 走进翔安东部固废处理中心,园区内绿树成荫、烟囱高耸,垃圾运输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场景。这里是全市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可分门别类处理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等。 厦门坚持“末端牵引前端”,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布局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确保垃圾处理能力与产量相匹配,已建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大件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 目前,厦门全市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545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900吨、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1100吨、可回收物日分拣能力50吨,有害垃圾和工业固废年处置能力4.65万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不久前,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站上新征程,厦门各级各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摆在重要位置,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