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何以全国推广?
2024-08-14 09:27:07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厦门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记者 林铭鸿 摄) 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的场景在厦门随处可见。(记者 吴海奎 摄) 在厦门,垃圾分类工作从来不是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比如,近期举办的“2024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活动,主办单位就有市政园林、教育等相关部门。 握指成拳聚合力。各级党政齐抓共管,市、区部门分工明确、“条块结合”,形成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 坚守为民初心,推动全民参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初心是什么?在厦门看来,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资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湖里区长乐三期小区,路面干净整洁,密闭式的垃圾分类屋在绿树掩映下,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垃圾分类屋还配备了洗手、除臭、杀菌、灭蚊等设备,为居民提供整洁、规范的投放环境。 “以前各种垃圾都混在一起,在夏天特别容易发臭,引来蚊虫。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每天准时清运,环境变好了,我们住得也更舒心。”对于垃圾分类给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居民黄先生深有体会。 得益于垃圾分类直运的广泛推行,一方面,垃圾运输车在路上“跑冒滴漏”污染环境的现象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原本产生“邻避”效应的清洁楼,转换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爱心驿站、泡沫压缩站、可回收物暂存点等,实现化“邻避”为“邻利”。 “以前清洁楼总是产生噪声、异味,让大家避之不及,现在环境干净整洁,还成为活动丰富的公共空间,感觉住在这里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不少。”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将清洁楼改造为“塔头会客厅”,居民连连点赞。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行,厦门城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大提高。 从2017年至2023年,可回收物日均分出量增长1.7倍;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长80倍;厨余垃圾(含餐厨)日均分出量增长2.6倍,吨发电量提高45.8%。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我爱我家,共同守护!”在2024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上,56岁的集美“垃分达人”钟爱美带着自编自导的竹板歌亮相。 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钟爱美经常自掏腰包买贴纸、布娃娃作为给小朋友的奖励,带领广场舞姐妹学快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垃圾分类理念。 近年来,厦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通过开展“近邻党建”、党员“双报到”和“党员认岗位”等活动,让党员干部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和监督者;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与垃圾分类结合起来,让志愿队伍成建制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