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精耕第二空间 破解城市痛点
2024-04-19 09:31:20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厦门加速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精耕第二空间 破解城市痛点 东南网4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 通讯员 蔡玉婷)地表空间拥堵、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过高,这是很多一二线城市的通病。地下空间,被称为城市发展的“第二空间”,是破解这些城市痛点的一剂良方。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都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 多年来,厦门持续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已从早期点状布局、功能单一的1.0阶段,度过互联互通、协同布局的2.0阶段,开始迈入综合性开发、多层次利用、集中成片化发展的3.0阶段。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实施改进等多个层面,厦门不断创新,涌现出多个典型开发项目,取得良好成效,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地下空间力量。 1.0阶段—— 开启早期探索 开发功能单一 每天傍晚,家住镇海路附近的很多居民总爱到鸿山隧道的纳凉点乘凉。这条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全长294米的人防隧道,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集参观宣传和群众休闲纳凉功能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和共建活动空间,深受周边居民的欢迎与喜爱。 在改造后的鸿山隧道内漫步,顶部是蔚蓝的天空涂鸦,长廊两侧布置民防科普、民防情势等相关知识,防空洞内还有个改造后的篮球场,常有市民约上三五好友到这里打球。 事实上,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厦门很早就开始探索。 “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防空洞陆续被开发利用。2000年后,本岛兴建了大量隧道和地下停车场,如钟鼓山隧道、轮渡大型地下车库等,2005年还建成福建省首座全地下变电站,标志着厦门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行列。”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处长赵静说,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厦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1.0阶段,较好兼顾了人民防空和城市建设需求,但多为点状布局,且开发功能单一。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对地下空间有了更新、更迫切的要求。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