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教育 > 正文

挖掘培育这五类“潜力股” 厦门正式出招了

2024-03-09 11:34:14  作者: 佘峥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柳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今年厦门中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面向全市招收拔尖创新学生各30人。

厦门将建立5个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培养基地,推进五大学科招生改革。

拔尖创新学生选拔培养的改革号角吹响了——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近日,市教育局等十四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厦门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进具有特殊天赋或潜能学生招生改革。

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意味着,一度备受争议的少年班式“英才教育”,又要回来了。

具体做法如下:

《意见》指出,厦门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贯通培养绿色通道。

厦门将设立“厦门市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建立5个拔尖创新人才学科培养基地,推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具有特殊天赋或潜能学生招生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自主招生改革。

《意见》还指出,要加强个性化教育,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加强学生特长、兴趣等个性化培养。

与此同时,还要推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强化科技特色高中的培育,打通高中五大学科竞赛全国金牌指导教练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构建特色办学的配套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解读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为何重新受重视?

《意见》也让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正式走上“台面”。其实,不止厦门,一段时间以来,福建多地中学都在进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放眼全国,也是这种情况。

某种角度看,现在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就是备受争议的英才教育,后者一度曾被认为是拔苗助长。

新中国纯粹的英才教育,应该始于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但是,后来由于人才培养中出现异化,引发争议。资料显示,到1999年,社会上一度有人提出“及早废止少年班”。到2020年,全国只剩下2所大学还在办少年班、10所左右的中小学还在办“超常教育实验班”。

不过,近年来,英才教育重新受到重视。

一般认为,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发政府和社会对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注。

国家制定了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换句话说,在这个信息时代,国家也意识到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为的是培育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这类选拔培养是教育不公平吗?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小孩本来就特别聪明了,你再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他就更聪明了,差距不就更大了吗?

但是,越来越多人认为,必须承认,现实中,的确会有一部分小孩特别聪明,与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同龄人相比,能够表现出有取得更高成就的潜能,他们在智能、创新能力、艺术能力、领导能力或特定的学术领域具有较高的能力。这部分孩子不能让他们也陷入“刷题”中,需要有特殊教育,让他们“吃饱吃好”。

曾经专注于英才教育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说,是否公平,就要从“什么叫最好的教育”来认识。他认为,英才教育并不违反教育公平,反而是高水平教育公平的体现,体现了因材施教,“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走出观念和认识误区,为英才教育正名,解决英才教育的合理性问题,要非常警惕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平均主义思想对于英才教育的戕害,要走出对于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庸俗性认识。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