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教育 > 正文

厦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

2023-11-30 08:54:17  作者: 佘峥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学种菜施肥、学煮饭烧菜、学处理厨余……

同学, 今天这堂课 我们讲绿色

厦门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全过程,记者带您了解校园内外的生动实践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弹琴的手拿起锄头,盯着课本的眼睛开始关注晶莹饱满的米粒……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带到校园、带到课堂、带到活动、带到实践中去,引领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陈珍说,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孩子们还处在比较懵懂的阶段,有人给他们讲环保,讲生态,会让他们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中小学、幼儿园孩子有这种感知,将有助于国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她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需求,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不仅如此,厦门不满足在传统课程上讲生态文明,教师们探索课程融入、实践活动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生态文明入脑入心。我们以几所学校为观察点,勾勒厦门独具一格的生态文明教育画像。

课堂在菜地里

学生既要种菜还要造肥料

厦门市音乐学校的菜地,种着小白菜、萝卜等多种蔬菜,也种着这所学校在学生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种子的希望。

现在回过头来看音乐学校的这块菜地,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这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路——某种角度看,生态教育是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所学校教育工作者认为,讲太多没有用,一切都要从自然观察体验开始,“如果你不去观察身边的事,你连身边的事情都不认识,不知道桌子上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谈什么生态教育?”

两年前,厦门市音乐学校校长谭筱英把校园一块大约80平方米的荒地,划拨给学生种菜。从那时起,弹琴的手开始拿起锄头,生物老师李义义从读书人变成“菜农”,教书之余还要负责带学生种菜。

当然,这样的菜地很多学校都有,不过,音乐学校把它当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验田。李义义说,我们把生态文明融入课程——寻找它和生物课课程的结合点。在生物课里,这样的结合点处处可见——生物学科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生命观念,这其中就有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李义义说,“初中生物讲到被子植物的一生,我们把大单元的课程‘搬’到菜地,让孩子去看真正玉米的雄花和雌花,知道什么时间浇水才是合适等等。”

这位生物老师带领学生沉浸式种地,例如,尝试无性种植——把土豆切块埋在土里,地瓜剪枝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位老师还在田间地头普及保护生态系统的知识,教孩子认识菜地的非洲大蜗牛、野生植物等外来入侵物种,认识中草药如鬼针草、苍耳、车前草等。

不过,城市学校里的这块菜地存在先天不足——土壤是买来的,急需改良。为了替学校省钱,李义义带领学生尝试自制有机肥——他们从学校食堂运来蔬菜边角料,加上落下的树叶,统统埋在菜地下。很快地,厨房的残渣变废为宝,土壤检测显示:氮、磷、钾等无机盐含量明显提高。李义义说,其实初中生物教材就有这个实验,但是,很少人会去做。

不过,学生们又发现问题:虽然土壤的氮、磷、钾含量提高了,但是,玉米幼苗长得并不是很好,他们在文献和田间找答案:土壤是肥沃了,但是,这对玉米并不是太友好:太肥了,必须稀释。

你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不!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厨余有蔬菜,蔬菜上有虫卵,这样增加了土壤虫害。师生们开始学习用发酵技术自制改良版的有机肥——将厨余放入密封桶,然后加入红糖,发酵后再来浇菜。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认为,音乐学校的这类田野实践,是厦门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代表。在这类实践中,你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生态观的落地,这比在课堂上说半天要保护环境、要有生态观更直观、更有效。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学校从一开始的环保逐渐扩展到生态文明范畴。譬如说,过去学校讲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主要从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讲起,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引导孩子们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污染治理的角度去考虑。

观察点:

音乐学校

音乐学校把校园里一块大约80平方米的荒地变成菜地,不但让它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验田,学校还把它和生物课课程结合起来。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