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疾控提醒:野生蘑菇民间鉴别不靠谱
2023-03-02 15:16 作者:李方芳 吴舒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野生蘑菇颜色不鲜艳就没毒?厦门疾控提醒:民间鉴别不靠谱! 东南网3月2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吴舒远 通讯员 陈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到了阳春三月,厦门的冷空气却还不时光临,天气乍暖还寒。昨日,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布3月健康预报,根据厦门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结合国内外传染病疫情动态,经专家会商评估,3月份除了需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胃肠炎、流行性感冒之外,亦需谨防食物中毒。市民需要预防河豚鱼、野生毒蘑菇等食物中毒事故。 自己鉴定蘑菇无毒非常不靠谱 时下正值初春,野生蘑菇纷纷在山间地头里冒出头来,诱得不少吃货采摘。在公园和河堤边的草坪上,常有人采摘野生蘑菇,往往还自称懂得民间流传的鉴别野生毒蘑菇的办法。 导报记者在采访采摘蘑菇的市民时,他们都表示:“野生的比较新鲜,营养价值高,很鲜美。”在记者问及担不担心吃到毒蘑菇时,得到的回答多为:“毒蘑菇颜色很鲜艳,在福建没见过。我采的是白色或棕色的,不会有毒。”“有毒的蘑菇炒了会变色,不会变色的再吃。” 事实上,据厦门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已知的毒蘑菇有4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就有40多种。许多毒蘑菇的外表同可食用蘑菇相差不大,比如正红菇与毒红菇,只凭肉眼分辨,极易混淆。有的人凭借民间流传的一些鉴别方法,以为自己就可以鉴定出哪些蘑菇有毒,非常不靠谱,千万别拿生命去尝试。厦门每年因食用野生蘑菇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面对春季生长旺盛的各类野生蘑菇,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加工。 不同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也可能不同 如果不慎误食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又该如何自救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部重症监护室(EICU)副主任刘慧恒介绍,不同的毒蘑菇具有的毒素可能不同,产生的中毒症状也可能不同,目前国内专家将蘑菇中毒类型分为:急性肝损伤型、急性肾衰竭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急性胃肠炎型、光过敏皮炎型以及横纹肌溶解型等7种,对于大多数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 一旦在进食后出现不适现象,可给予患者催吐,口服大量清水或牛奶后刺激咽喉部,将进食的毒蘑菇吐出来,再带上所食蘑菇前往医院就诊,以备进一步鉴别找到病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治。凡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均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