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玩转冷乐器 自学十余种小众乐器还举办多场音乐会
2022-11-06 16:20 作者:张玉榕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黄身宁在练习吹奏迪吉里杜管。 黄身宁(前排中)经常参加公益音乐活动。 黄身宁自学十几种小众乐器。 非洲鼓 厦门日报讯(记者 张玉榕(除署名外)《一生所爱》演奏到一半,黄身宁突然将手碟放在一旁,嘴里嘟囔了句:“对了,加上别的乐器更好听!”随后转身进屋搜罗一番,拿出多件小巧的乐器,给这首曲子加起了“佐料”。短短几分钟,他轻松转换演奏了迪吉里杜管、沙鼓、口弦等多种乐器…… 黄身宁今年33岁,是电力产品研发领域的项目质量负责人,平日里给人的感觉是标准的理工男,沉默少言。但工作之余,自学了十几种小众乐器的他,换掉格子衬衫,戴上民族风的项链和配饰,游走在演出场合。 非洲鼓表演赚足掌声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黄身宁始终手不离乐器。提起自己的音乐启蒙,他说:“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没条件让我学音乐。直到高中学了吉他,我才跟乐器结缘。” 上大学后,黄身宁是班级干部,负责组织班级年度文艺汇演。他和舍友初步确定成立2人组合,表演吉他弹唱。考虑到仅有吉他弹奏略显单调,他提出加入非洲鼓配合,演出节目效果会更好。 “一些丽江歌曲大量使用非洲鼓伴奏,改变了民谣的配器方式,效果特别好。我很喜欢的作家——大冰把非洲鼓演奏得出神入化,着实让人着迷。”黄身宁的提议得到同学的认可。大家二话不说买了非洲鼓,当时非洲鼓的教学资料非常少,加上黄身宁不是音乐科班出身,自学起来非常吃力,但靠着一股执着劲,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学方法,两个多月后渐渐入门。非洲鼓在当时十分小众,演出当天瞬间吸引大家的目光,反响热烈。之后,黄身宁一发不可收拾,开启了学习小众乐器之路。 不少小众乐器由于过于新颖,目前没有人定义玩法,发挥空间更大,不同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演奏它们,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黄身宁说:“不会识谱、不精通乐理未必就不能玩音乐。我们不应该让谱子束缚住我们的想象力。” 到各地旅行淘小众乐器 黄身宁的家更像是音乐工作室,到处放着大众不能轻易叫出名字的乐器。沙发上搁着4个手碟,由金属制成,就像两口直径约50厘米的“大锅”焊在一起,凹凸不平。黄身宁随手拍打了一下,干净空灵的声音便弥漫了整个空间,瞬间让人安静下来。沙发边立着1米多高的“空心竹子”,这个乐器叫迪吉里杜管;巴掌大小的节奏沙球被挂在包包上,像精美的挂件;口弦、爱尔兰哨笛、拇指琴等体型“娇小”的乐器则被收纳在房间的角落。 前前后后数起来,黄身宁家中放了10多种乐器。这些小众乐器,是黄身宁花了近10年一件一件从各地买回来的。有些乐器靠网购就能买到,但更多时候则需要四处奔波,去北京、深圳、云南等地的音乐工坊碰运气。黄身宁自嘲:“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哪里有音乐工坊,我就到哪个地方旅行。这个手碟就是从深圳淘回来的。” 全靠网上查材料学习演奏 由于会演奏小众乐器的人不多,市面上也很少有这类的培训班,很难拜师学习。在一次旅行中,黄身宁意外在一个音乐工坊,听到音乐爱好者吹奏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传统乐器迪吉里杜管,“嗡嗡”的声音一下子就打动了黄身宁。他现场学习了几分钟,就把这乐器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黄身宁找了一圈都没有找到线下培训课,只能在网上看视频学习,依葫芦画瓢慢慢尝试。由于迪吉里杜管没有指孔,要用鼻子不断吸气,通过嘴巴呼气,最后震动嘴唇吹进迪吉里杜管里,只能通过变换嘴巴的形状改变音调。黄身宁试了几个小时,乐器终于有了声儿,但声音像极了家里水壶烧开了的声音。他没有放弃,在网上论坛请教专业演奏人士,花了近2个月时间,逐渐掌握了演奏技法。“当时学得嘴唇都麻了。”黄身宁说。 在黄身宁家中,类似迪吉里杜管这样的小众乐器还有很多,学习这些乐器大都找不到线下培训机构,只能在网上搜索、模仿。 想让大家知道乐器王国另有乾坤 让黄身宁触动比较深的是,早期学习小众乐器时,很多爱好者通过论坛交流。3年前,还有一位来厦求学的韩国留学生,通过网络联系到黄身宁,并线下见面学习了半年的手碟和非洲鼓。 黄身宁说:“每件乐器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很多小众乐器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些艺术得不到传承,让人惋惜。”黄身宁也因此萌生了推广小众乐器的想法。近年来,他活跃在一些活动中,他曾去婚礼演奏,用手中的乐器为新人送去悦耳的祝福;他也常去公益音乐活动演出,甚至还办了不下50场小众乐器音乐会。 黄身宁带着这些乐器出门演奏的时候,时常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有一次他背着手碟去演出,有人问他为什么背“锅”出门。碰到这种情况,黄身宁啼笑皆非之余,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人们科普小众乐器,“我想多给大家科普一下,激发大家对小众乐器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乐器有千千万万种,也就有千千万万种美妙的声音。”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