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海沧区 > 海沧频道 > 本地快讯 > 正文

海沧探索两岸融合新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芦塘样本”

2020-05-26 15:24:03  作者: 林岑  来源: 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重塑共建共治的发展肌理

“先造人,再造物。”

“社区营造的通常步骤是先造人,再造物,强调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这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理念异曲同工。”基于丰富的社区营造经验,李佩珍提出,乡村振兴的根本意义在于“造人”,即改变村民的理念与认识。

台湾开展社区营造的时间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累积的乡村人口外流、环境污染严重、社区关系弱化等负面效应,当地相关部门推行以社区为单位,以“造人”“造景”和“造产”为目标的社区营造行动。

在海沧,决策者深知,要做好乡村振兴,修修路、刷刷墙远远不够,倘若忽略人的要素,只关注一时环境的改变,会让乡村发展在现代化浪潮中失去持续向前的“燃料”,因地制宜引进台湾“先造人,再造物”的理念,符合海沧实际。

那么,如何将台湾的社区营造经验融入海沧水土?在台湾社区营造专家看来,海沧芦塘书院的复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远山如黛,轻雨如纱,飞檐翘角的红砖古厝中,孩童们稚嫩的读书声萦绕耳畔,仿佛穿越时空,讲述着延绵千年的耕读文化。

清嘉庆年间,芦塘书院设立于芦塘祖祠光裕堂内,为陈氏一族的独办学堂。抗战时期,芦塘书院还曾作为青礁小学的临时办学场所。

“书院虽然不再使用,但村民们对书院的情感依然留存。”李佩珍说,村民们积极参与修复古厝、复兴书院,在一同梳理村庄历史资料、聆听乡贤介绍乡村故事的过程中,那些逐渐被淡忘的乡村历史一遍遍被重温。

“以前,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原来村子有这么久的历史,这么多的故事。”村民们也惊异于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厚重,开始循着长辈的记忆、先人的遗迹,一点一点复原村庄的历史。

“参与家园建设”的种子循序渐进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共建”的理念便悄无声息地开枝散叶。

“宣传发动我们来说、项目确定我们做主、项目建设我们参与。”在芦塘,一股强烈的社会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村庄改造中,村民们主动让出土地,为公共设施建设腾出空间。

村民林亚花腾出书院前自家2000多平方米的番薯田,用于修建书院广场;她还将自家院子打造成开放庭院,每当有村民路过,林亚花总是热情地招呼乡亲,“来话仙哟!”

退休老支书林自省贡献出自家89.6平方米土地用于拓宽村道,修缮花坛,又拿出自家盆栽放在门口供人观赏;村民陈俊杰主动将自家猪圈拆除,让出154平方米的地块进行整治提升,虽然没了猪,但圈还在,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像这样的故事,芦塘社有很多。

近年来,芦塘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快马加鞭,村民文化广场、通信管线改造、人居环境一期提升等工程陆续完工,公共空间的概念得到重建,共建共治的发展肌理得到重塑,村庄由表及里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意愿”,是贯彻芦塘乡村振兴全过程的重要主题。

作为芦塘社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口一片已经荒废的龙眼林下,修建了一条800多米长的石铺步道,取名“我想静径”。

按照规划,这条步道本应截弯取直,从林中直穿而过。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村民希望能保留自家用地,另作他用。“人不转,路来转。”建设方最终决定尊重村民意愿,更改前期规划,因此有了这条蜿蜒而过的步道。

有人情味,为芦塘乡村振兴增添了一份底气。但是,尊重村民,并不是所有事情都由村民说了算。专家表示,这样通常会陷入两难困境,要么因有能人治理而陷入个人主义或家长式管理的泥潭,要么因缺乏治理主体而各自为战。

我们看到,良性运转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为真正实现治理有效奠定了重要根基。

芦塘的“共治”故事,就从一个猪圈说起。

为了还原乡土气息,村民们商量后决定为改造后的猪圈添置一批新住户——“稻草猪”。稻草做成的猪特别受村民和游客喜爱,可是一旦下雨,村民们就操碎了心,大家纷纷从家里拿来塑料布、大雨伞为“稻草猪”挡雨。

尽管悉心照料,时间长了,“稻草猪”还是长出了“黑斑”。这时候,又有热心的村民拿来油漆,把“稻草猪”喷成黑色的。“黑猪比较值钱!”村民们互相打趣道。

再后来,油漆也渐渐褪色,村民们坐下来一讨论,决定把“稻草猪”全部换成“石头猪”。如今,一头头惟妙惟肖的“石头猪”已成为村里热门的“网红”景点。

事实上,热心公共事务的村民还有很多。在芦塘社,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每当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需要苦力劳力,一支“爱心爸爸”队伍就起早贪黑投工投劳,不计回报;每当芦塘书院“四点钟学校”的钟声响起,一支“爱心妈妈”队伍便自发当起管理员,维持秩序,辅导作业。天冷的时候,“爱心妈妈”们还会从家里为孩子们端来一碗碗热腾腾的面线糊、丸子汤……

共建共治,曙光在前。

1  2  3  4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