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珠绣:针尖上的旧时光
2019-10-29 08:33:08陈磊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她从时光深处走来 “别看针线绵密,珠子细小,但这珠绣却有着百年历史。”说起珠绣的历史,谢丽瑜如数家珍。 谢丽瑜是厦门珠绣的非遗传承人,1957年出生并成长于鼓浪屿。这座小岛中西交融、开放包容、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特质,也深深影响了她的性格和人生。“几乎可以说,厦门珠绣就是海洋文化带来的产物。”谢丽瑜告诉记者。清末,厦门已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鼓浪屿岛上教会学校应运而生,学校的手工绣制课程为以后驰名海内外的厦门珠绣技艺奠定了特有的手工绣制技巧。 闽南亦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清末民初,海外华侨回乡探亲时,带来了用玻璃珠点缀的绣花衣饰,厦门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用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从此,珠绣艺术在厦门这座海岛城市生根发芽。 上世纪20年代,大同路几乎成了珠拖一条街。连接鹭江道与新华路,大同路由于靠近轮渡码头,地理位置上佳,加上它毗邻邮局、海关等重要机构,其时为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谢丽瑜介绍,那时候多以家庭手工坊的形式出现,有不同分工,“由于纯手工,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制20来双”。 她曾在历史高光处 上世纪50年代,厦门珠拖生产合作社将散落于大同路上的珠绣坊进行整合,从而开始了珠绣拖鞋的规模化生产。到了六十年代,厦门皮件鞋帽厂建立,珠绣合作社并入其中,珠拖成为该厂的一个车间。 1975年,刚18岁的谢丽瑜被分配到当时的厦门珠拖厂,在这里,她亲历了厦门珠绣最繁荣鼎盛的时期:厦门两大创汇大户之一,外贸订单接不完,最多时远销亚欧美58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作为厦门珠绣设计工艺员,谢丽瑜也设计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厦门风光系列中参与设计的《鼓浪春潮》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首届展览、评比中获银杯奖;她设计的水晶牌珍珠拖鞋,在1989年7月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她设计的珠绣包装盒,作为首届全国包装设计评比会福建省入选参评两件作品之一;她为厦门珠拖厂设计的“水晶牌”商标,在国内众多参与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国家轻工部选中,自此厦门珠绣拖鞋终于有了自己的商标。 从此之后,她在珠绣的路上越走越远,上世纪80年代,厦门珠绣迎来发展顶峰。在1989年7月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该厂生产的水晶牌珍珠拖鞋荣获金牌奖。 回忆往事,谢丽瑜显得激动而骄傲,“曾经一个意大利订货商还特别安排团队在这里,由于东西方骨骼不同,我们的靴型他们穿着不合脚”,谢丽瑜解释道,“但又对珠拖爱不释手,于是安排他们也参与到我们鞋垫的造型设计中。”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