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 社会 > 正文

帮重症婴儿喂食洗澡 、教有障碍儿童写字数数 讲述“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的故事

2019-10-04 09:36  作者:林路然 黄语晴  来源:厦门日报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爱心妈妈”君梅为海洋班的孩子进行志愿服务,带他们写字、数数,认识大自然。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林路然 黄语晴 见习记者 黄琬钧 图/记者 林铭鸿)国庆长假期间,多位“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来到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他们将这里的孩子称为“我的孩子”。他们有的帮重症婴儿喂食、洗澡;有的教患有自闭症、脑瘫等病的孩子写字、数数、认识大自然;有的引领孩子踏入了音乐之门,让孩子找到自信,收获一技之长。

“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和孩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却毫无保留地付出爱。是他们,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让孩子们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也彰显出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城市的拳拳爱心和浓浓温情。

感人的瞬间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向您说说3位“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的故事。

【传递温暖】

她与星星的孩子建立默契

“他第一次拥抱我,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

笑笑拿出一张画着汤碗的卡片递给君梅(化名),君梅指着卡片说“我要喝汤”,笑笑点点头,君梅笑着为他端来了一碗汤——这是君梅和笑笑一起练习了近两年才有的默契。

两年前7岁的笑笑来到儿童福利院时被诊断为重度自闭。当时的笑笑只吃白米饭和水煮蛋,身体十分瘦弱,是在君梅和其他护理人员的一步步尝试下,才接受了其他食物,还愿意环着君梅的脖子拥抱她。“大概半年后吧,他第一次拥抱我,那一刻我真的非常感动。”君梅说。

君梅为海洋班的孩子进行志愿服务,这里的孩子一般在5岁到12岁之间,大多是自闭症、脑瘫或患其他重病的孩子。每周一和周三早上,君梅都来到孩子们中间,教他们刷牙洗脸,带他们写字、数数,领着他们到院子里认识花花草草,认识大自然,风雨无阻。

“7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儿童福利院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们相处。”君梅笑着回忆,是一个叫小安的男孩打破了沉默,他主动问君梅:“你中午吃了什么?好吃吗?”其他孩子也跟着凑过来,他们之间的隔阂就这样消失了。

小安有脑积水,脑袋比一般孩子大,身体协调能力差,走路得用拐杖,智力发育也比较迟缓。小安有一颗柔软好奇的心,他会为每个过生日的小朋友说不同的祝福语,他会问君梅的家是什么样子,君梅告诉他,她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她家养的小狗乖不乖。

有一次当小安听说君梅中午一个人吃饭,他关心道:“没有人陪你,我好担心你。”尽管孩子讲话时磕磕绊绊,断断续续,但一字一句都印在君梅心上,让她暖洋洋的。后来,小安被国外的家庭领养,临行前,小安抱住君梅,哭着说:“我会舍不得你,我会很想你!”再次回想起这一幕,君梅的眼里闪着泪光,她的心依然会被触动。

如今,君梅的儿子也时常来到儿童福利院做志愿者,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君梅希望,这份爱心能一直传递下去。

【乐声飞扬】

他领孩子踏入音乐之门

“看着孩子的人生变得更好,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今年9月,小悦被厦门市音乐学校录取。图为授课中的奚老师。

10月6日,奚老师将带着学生小悦举办国庆演奏会,小悦从小生活在儿童福利院,他们的这段师生缘始于7年前。

“叔叔,你能不能别走?”2012年,结束了在儿童福利院的慈善表演后,单簧管乐手奚老师正收拾乐器准备离开,一只小手突然拉住了他的衣袖。当时的奚老师很难想到,3年后,这个瘦弱的小女孩会再次拉住他的衣袖,向他诉说即将首次登台演奏的激动。

“当时我就告诉她,以后还会来的,但她说,‘我不信’。”奚老师不禁莞尔。奚老师兑现了诺言,不仅回到儿童福利院,还决定在这里做志愿者,收一名学生,兜兜转转,小悦成了这个“幸运儿”。

奚老师每周为小悦上一次课。他与小悦建立起信任,大概花了2个月,“其实,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举动,我只是信守承诺。”奚老师认为,长期的陪伴会自然而然地拉近两人的距离。小悦有高度近视,读谱极其困难。为了让小悦看得清楚些,他用A3纸打印谱子。即便这样,到小悦最后学会五线谱,他们一共花了3年时间。

让奚老师骄傲的是,小悦的音乐天赋和勤学苦练弥补了视力上的不足。“她真是一个很有天分,也非常努力的孩子,我觉得她有潜力。”奚老师说,正因如此,他以正常学生的标准对待小悦。每天,小悦都会练习几个小时。

2015年,小悦通过了单簧管3级考试。2017年,身体条件成熟的小悦接受了眼部手术,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许多。“在此之后,她的进步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奚老师鼓励小悦去考专业的音乐学校。今年9月,小悦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厦门市音乐学校录取了。

今年2月10日,是奚老师的生日。小悦来到奚老师家,和老师的家人们一起唱歌吃蛋糕,为老师庆贺生日。“她告诉我,以后想当单簧管老师。”奚老师自豪地说,“看着孩子的人生变得更好,这真是一件幸运的事!”

【创造奇迹】

她守护最脆弱的生命

“不管有多难,我们都想办法把孩子养好。”

范立照顾儿童福利院幼儿,见证了许多次奇迹的发生。

即使是在国庆节,儿童福利院的特护房依然需要护理员——这里有着全院平均年龄最小、最脆弱的生命:1岁左右身患多种疾病的婴儿,脑瘫、心脏病、唇腭裂、低体重儿,其中不少带着氧气罩、鼻试管。范立(化名)穿着特护房的护理制服,熟练地检查婴孩的各项体征,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冷静护理,她对这项工作已十分熟悉。

2014年,退休后的范立参与到了照顾特护房婴孩的志愿服务中。“工作非常的专业细致,一个孩子配一个筐,连药勺大小都不一样。”她说,重病的婴儿很脆弱,平时为婴儿洗澡时都是两人合作,手法非常轻柔,而遇上携带造瘘带的婴儿,她和同事还要及时清理其中的粪便。她边学习边实践,每周都来,一天看护12小时,无微不至,逐渐成为儿童福利院中护理婴孩的得力帮手。

做志愿者近5年,范立见证了许多次奇迹的发生。曾有个出生不到1个月的小宝宝,各类重症缠身,医院抢救后认为希望不大,转入儿童福利院特护房时,小宝宝口中仍一刻不停地生痰,随时可能被痰噎住。范立定时帮小宝宝拍背,又配合护理员,将一根极细的吸痰管伸入小宝宝喉中,为他吸痰。在她和同伴的精心护理下,小宝宝的状况有了好转——吐痰次数越来越少,如今成长到1岁多,白胖了不少。“不管有多难,我们都想办法把孩子养好,这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范立说,这让她感受到这份志愿工作的价值。

有时,范立还要带着婴孩去上海治病——背着双肩包,带上所有护理用品,全程抱着婴孩,还要随时安抚因不适应新环境哭闹起来的婴孩。“确实很辛苦,但想到婴孩能顺利手术,有一线希望能改善生活,心里就宽慰了。”范立看着宝宝们熟睡的脸庞说,他们若能健康成长,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