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2019-08-21 08:09:26孙春燕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2 数据化 互联网+赋能提升效率 对郏晓梅来说,这个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这种信息化的应用,提升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便捷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升了督导效率,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减量。 这样的变化,也体现在北站社区垃圾分类的数据上。数据显示,使用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后,能准确执行垃圾分类的家庭达95%,其他垃圾从每天5000斤减少至3000斤,厨余垃圾从2200斤减量至1200斤,垃圾减量效果明显。“社区系统后台有整体概况数据,包括各小区覆盖率、参与率、抽检率以及垃圾投放数量等等,数据实时更新变化,可以随时统计分析。”蔡志展说,督导员在后台打卡,社区可在系统后台管理督导员考勤数据,并将督导员所负责楼栋的居民覆盖数、督导员抽检率、考勤时间与绩效挂钩。 据了解,数据化的垃圾分类系统,立足智能垃圾分类,实现精准管理,通过闭环式积分运营,极大地带动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是社区个性化垃圾分类工作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生态文明垃圾分类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大数据管理,有的放矢,北站社区把垃圾分类这件需要改变观念的抽象的、不具体的事情,变成了可量化、可评估具象的事,大大提高了效率。蔡志展说,起初测算每300户配置一个督导员,但有了系统,现在一个督导员可以覆盖500户,比如铁路家园的分类垃圾投放点,就从原来的5个压缩到了3个,管理效率大大提升。 3 持续化 老旧小区不断提升 如今,走进铁路家园小区入口处,充满年代感的绿色铁皮火车头、道口信号灯及站牌仿佛进入另一个空间,但很多人想象不到,因为这里是始建于1984年的典型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旧、道路狭窄、墙皮脱落、污水横流、四处违建,小区环境亟待治理。 在殿前街道基层党建的不断下沉中,铁路家园小区党支部走家入户,收集、梳理了15项刺痛居民神经的改造项目,并实施了小区改造。 比如对整个小区全貌进行改造,对年久失修外墙脱落的立面重新粉刷;把污水横流的篮球场、单身宿舍,改造成了小区居民文化活动的大舞台;把裸露的沙土、杂乱的停车场所,改造为居民的休闲场所;改造房前屋后的违建违搭、排污裸露管网,小区不再蚊虫乱飞、臭气熏天,整体居住环境大大提升。 而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成了铁路家园乃至北站社区整体提升的关键一环,也让铁路家园的小区提升形成了持续推进的态势。“没有垃圾分类之前,小区里垃圾桶满地都是,垃圾更是随处可见,小区治理为我们创造了好的硬件环境,垃圾分类则提升了小区整体的软环境。”李阿姨是铁路家园的老住户,她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后,遍地可见的垃圾桶变成了5个集中投放点,用了智能系统投放点减少到3个,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 不仅如此,随着智能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清晰区分,垃圾减量的同时资源化的程度也不断提高,家中的可回收垃圾也从扔到蓝色可回收垃圾桶,变为通过系统预约上门回收,资源化流程更便捷。 |
相关阅读:
- [08-21] 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 [08-21] 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 [08-21] 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 [08-21] 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 [08-21] 厦门湖里北站社区垃圾分类走进智能时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