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近千闪电它全“看见”
揭秘“数”闪电的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狐尾山山顶的闪电定位仪。记者 唐光峰 摄
电闪雷鸣都逃不过“柱子”的监测。(资料图) 记者 陈理杰 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曾昊然)8月11日午后,厦门人经历一场“灾难片”模式的狂风暴雨,全市最大风力达到11级,先是电闪雷鸣,随后狂风大作,豪雨倾泻。据统计,当日午后1时到4时,全厦门市共发生935次闪电活动。不少市民询问,闪电活动次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其实,闪电次数是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数”出来的。昨日,记者走进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揭秘气象人的这项“黑科技”。
长啥样?
不起眼“柱子”有大能量
古时候,朝中的太史令通过耳朵听雷声,来确定每一次雷电活动的发生;而现在,厦门气象人通过一个“黑科技”,不用耳朵、不用眼睛,就能精确地记录下每一次闪电活动。
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工程师陈琳介绍,市民口中的“黑科技”其实就是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
在狐尾山山顶,记者看到,这套监测系统其貌不扬,外观并没有特别高大上,远看就像几根白色的立在地面上的路灯,但是“小个子却有大能量”,就是这几根不起眼的“柱子”,可以观测到闪电的一举一动。
怎么“数”?
通过电磁信号“捕捉”闪电
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陈琳告诉记者:“每次闪电活动都会产生电磁波,系统就是通过监测电磁信号得知闪电活动的。”通过这个“黑科技”,闪电的任何举动,都逃不出它的“法眼”。
通常将闪电分为地闪和云闪,地闪指打到地上的闪电,云闪指发生在云内或云间的闪电。 “第一代监测系统有局限性,只能监测到地闪,很难监测到云闪。”陈琳表示,大部分闪电其实发生在云中,以前天厦门的雷暴天气为例,900多次的闪电活动中,有500多次是云闪。“2014年,第二代系统投入使用,它可以监测到云闪,大大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陈琳说。
“每一次闪电活动发生时,该系统都能准确地摸清闪电的‘底细’,包括闪电的经度、纬度、发生时间等信息。”陈琳说,其实,闪电活动并不神秘,市民通过下载“知天气”App,就可以查询到厦门的雷电活动情况。
咋运转?
在全省范围24小时监测
陈琳表示,VLF/LF三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是由省气象局统一安排的。“这个系统的监测范围覆盖全省,也就是说,只要在八闽大地上发生的闪电活动,都可以监测到。”陈琳告诉记者,从工作原理上来说,至少需要三台以上的设备才能准确定位闪电的位置,但是设备不一定要都布置在厦门,在泉州、漳州也可以。
“在阳光普照的天气里,这个系统也会工作吗?”针对市民的问题,陈琳表示,无论何时何地,系统都能进行实时监测,实现24小时全覆盖。“我们人力毕竟有限,晚上都要休息,而这个系统可以不分白昼黑夜地进行监测,可以说,它是我们气象人的‘神队友’。”陈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