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学院博士团合影(厦大宣传部供图)
东南网8月8日讯(本网记者 刘玮 通讯员 李静)近日,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一支名为“生态经济共享发展”的博士团来到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对罗源湾红树林海岸公园的植被、鸟类、鱼类、底栖动物、水文、地形地貌、滩涂养殖等进行了为期5天的综合调研。博士团在大量前期调研基础上,发挥厦大滨海湿地生态学科优势,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为福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据该博士团带队老师、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教授介绍,红树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具生态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大面积的红树林,对维系河口海湾生态安全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自2001年以来,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中国红树林面积以每年1.8%的速度增加,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红树林也面临互花米草入侵、林分质量下降、人工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福建更是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的重灾区。如何充分挖掘红树林的价值,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国内还缺乏可推广的案例。
“当前,协调红树林修复、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控制与社区居民的增收,是解决中国红树林保护动力的关键。”王文卿说。
实践队员采访渔民叶师傅。(厦大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福建罗源县在人工清除互花米草的同时,开展一定规模的红树林造林,并留出部分滩涂给社区居民用于贝类增养殖,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实现了“生态+经济”共享发展的生态修复新模式,是我国迄今在非自然保护区兼顾红树林修复和社区居民增收的典型案例。今年年初,该案例成为自然资源部红树林调研团的重点调研对象。自然资源部领导指示:“尽快总结经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广该案例。”
调研期间,博士团分为社会经济组、植被组、鸟类组、底栖动物组、鱼类组和无人机航拍组等六个小组,在当地开展了植物群落、底栖动物多样性与分布格局、鸟类多样性与分布格局、地形地貌及景观格局、社区居民从事水产养殖及捕捞等系列调研和调查,并就“新型红树林修复模式”这一主题与罗源县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王文卿表示,博士团返校后,会将调研结果整理成一份含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改进措施和指导意见在内的技术报告,并提出一套兼顾红树林修复、互花米草控制和社区居民养殖增收的操作手册,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
据了解,今年暑假期间,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组建了21支社会实践队伍,来自该院各专业和各年级的200多位同学分赴全国各地,就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美丽中国建设、垃圾分类调研与宣传等内容进行社会实践。
实践队员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厦大宣传部供图)
实践队员向群众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厦大宣传部供图)
实践队员走进田间地头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厦大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