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街道破解垃圾分类“不想分”“不好管”难题
东南网5月8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李立宇 通讯员 陈美桂 文/图)扫扫手中智能IC卡(简称“IC卡”),居民就能领到分类垃圾袋(简称“分类袋”);扫扫垃圾袋上二维码,垃圾分类督导员(简称“督导员”)就能准确追踪垃圾源头……这样的垃圾分类智能模式,在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今年4月以来,随着辖区内全部11个有物业小区陆续引入32台垃圾分类智能发袋机(简称“发袋机”),同时在银亭社区的无物业小区展开试点,厦门集美街道在“垃圾分类智能化街区”的道路上,又实实在在地迈出了一大步。
这究竟是怎么个智能化?且让记者带您去见识一番吧!
操作便捷 破解“不想分”
昨天上午,在集美街道,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台发袋机。从外观上看,它有点儿像街头零食贩卖机。
恰好有位住户陈先生来取分类袋,只见他将IC卡上的二维码对准扫描口,没过几秒,发袋机的取物口就“吐”出两卷垃圾袋——绿色的是厨余垃圾袋,黄色的用来装其他垃圾。拿起垃圾袋,陈先生笑着说:“真是方便,我们随时都能刷卡领取免费分类袋,现在就是不想垃圾分类,都没有借口了!”“这些发袋机与督导员‘合作无间’,在引导居民养成自觉取用分类袋的习惯上,发挥了大作用。”据集美街道环卫站站长曾章泽介绍,每两卷分类袋及一张IC卡,对应唯一一户人家。哪一户没来领,就存在“不想分”的可能性,督导员不仅第一时间掌握,还会及时上门宣传、劝导。
目前,在11个有物业的小区,99%以上居民已能正确操作发袋机,“不想分”的状况随之明显改善。
一户一码 破解“不好管”
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与“不想分”并存的,还有另一难题——“不好管”。
过去,在集美街道,这一难题尤为突出。相较岛内,集美街道的住户相对分散,同样数量的督导员服务相同数量的住户,需顾及的分类点就会多出几个,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此外,一个分类点出现分类错误的情况,督导员只能大概知道是哪栋楼的住户出错,但无法精准“定位”,因此只能一户“生病”,整栋楼“吃药”,全楼宣导正确分类知识,既增加工作量,效果也不好。
如今,除IC卡上有专属二维码,每个垃圾袋上,也印有与每户家庭信息相对应的二维码。督导员张芹负责集美中心花园的3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她笑着告诉记者:“政府引进这些智能设备,虽然前期我们教居民使用的工作会多一些,但从长久来看,肯定是大有好处,我们现在只要用手机APP扫码,就能准确知道是哪一户乱投或错投,可以定期上门,对‘症’引导。”
垃圾分类 永远“在路上”
3月份,在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建成区暗访考评管理责任单位中,碧海蓝天小区、悦海园二期取得较好成绩,在厦门市各区政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第三方月度考评通报中,又获得全市第三名的佳绩……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相关人员并未就此止步,因为他们深知,在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发袋机投用后,我们有信心,街道居民自行分类投放的准确率将在3个月内提高到70%左右。一旦有小区准确率超过80%,我们就将在那里展开试点,三管齐下: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分类准确率;另一方面倡导节约,促进垃圾减量;同时,尝试厨余垃圾就地消化等。”最后,曾章泽这样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不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