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戏曲来厦走红 引发市民“追剧”
昆曲《牡丹亭》、评弹《林徽因》在厦门市接连上演受热捧,有人连看三场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第二次来厦演出 卡卡摄
评弹《林徽因》剧照 易鹏楠 摄
厦门晚报讯(记者 林晓云)这两天,闽南大戏院接连上演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以前晚为例,近千人从当晚7点半开始,看了约三小时。也是前晚,海沧沧江剧院上演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林徽因》,不少观众都是看了电视剧《都挺好》后,被穿插其间的苏州评弹吸引,特地来听一曲。
江浙戏曲在厦门走红,不仅是昆曲和评弹受欢迎,上月来厦的越剧《红楼梦》《梁祝》也引发戏迷热情“追剧”,即使是下春雨、倒春寒的天气也挡不住他们的脚步。前晚也下雨,同样没降低观众的热情。有一名铁杆票友早早买好了最贵的前排座位,打算把《牡丹亭》的上中下三场都看完。
《牡丹亭》开演前,闽南大戏院售票厅人山人海,一层票房售罄,年轻人成观演主力。当然也有年长者,如90岁著名指挥家郑小瑛也约了家人朋友一同观演,还计划连看三天。剧场里时不时有人抽泣、擦泪,就连小伙也掉了眼泪。
闽南大戏院总经理罗艳说,这次《牡丹亭》来到厦门,最初女主演沈丰英有其他工作安排没法来,但经过各方调整,最终还是来了原班人马。该剧分上、中、下连演三晚,每场180分钟,这对演出市场及观众都是考验。闽南大戏院仍大胆引进,因为对作品以及观众鉴赏度都有信心。票房火爆情况也印证了此前的判断。演出不仅受到厦门和周边城市观众的热烈追捧,还吸引了浙江、北京、香港、云南、新疆等地的昆曲爱好者前来。从年龄层来看,中青年是主力人群。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曾在美国上演场场爆满,13年前曾到厦大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 卡卡摄
传统昆曲唱腔过于冗长、节奏缓慢,年轻观众不易接受,青春版《牡丹亭》大胆创新和突破,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相结合,在唱腔中加入大量幕间音乐和舞蹈音乐。淡雅的舞美具有浓郁的中国山水画风格。全部演出服装都是手工苏绣,尤其是主演的着装有最精美的传统苏绣工艺。该剧曾世界巡演,在美国上演时场场爆满。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曾在厦门大学演出,当时是第99场,这次在厦演出已是第300多场。“当时在厦大建南大礼堂看的,现在再细细看一遍,剧成长,演员成长,我也有成长。”毕业于厦大的厦门人林女士说。
那名打算把《牡丹亭》上中下全本都看完的铁杆戏迷说,第一次接触昆曲就是2006年在厦大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如今他特地从漳州跑来,还带了日本留学生、兄弟一起过来。喜欢看演出的姜新莉觉得演员演得也特别好,“‘杜丽娘’一露脸,我就找到感觉了。”
两位主演16岁入行唱到现在,相遇千次却次次不同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主演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人从16岁入行唱到现在,从青春演到不惑之年,“我们相遇了1000多次,每次都不一样”。
前晚,沈丰英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一场演出中,俞玖林不小心踩着衣服,扣子掉了,怎么也扣不上,于是沈丰英临场改动作,“边唱词表白边把他那扣子扣上了,大家看不出来,以为就是这样的”。
俞玖林夸沈丰英是扮相最美的“杜丽娘”,沈丰英赞俞玖林是最儒雅的“柳梦梅”。当年,16岁的沈丰英与俞玖林被挑中,懵懵懂懂入了行;24岁那年,沈丰英脱颖而出成了“杜丽娘”,被称赞是“眼睛一看就是杜丽娘”;俞玖林遇上主持制作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白先勇,被认定是“柳梦梅”,被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收为徒弟。
两位主角说,最初,每一场演出,老师都跟着,直到第100场才说“可以放手了”。当年第99场带给厦门观众的,还算是成熟的作品。
【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不花哨也不绚丽 回归文本讲故事
评弹《林徽因》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 易鹏楠摄
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有许多苏州评弹片段,这让苏州评弹登上微博热搜榜。在沧江剧院上演的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不仅吸引了懂吴侬软语的江浙观众,还有从北京来的观众,不少年轻人也边看字幕边听。
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的伍晋说,演出很精彩。评弹没有花哨的舞美及绚丽的声光电,而是回归文本本体,运用“中篇”这一符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鲜活地将优秀非遗文化展现给观众。
从漳州来厦门看演出的陈凝香说:“台上灯一亮,琵琶、三弦一弹,精气神就上来了。演员特别见功夫,好的艺术不分地域。”家住海沧的高校退休教师徐先生和妻子是江苏如皋人,看到从小熟悉的艺术形式在舞台呈现,感觉很亲切。“没想到用评弹表现林徽因的一生,这么有创意,说明评弹还大有发展空间。”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特意从北京飞来厦门观看这场评弹。他说,不管在北京还是厦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像张火丁这样的京剧名角在北京演出,几小时内票就能卖完。
【名词解释】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颇流行。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