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不花哨也不绚丽 回归文本讲故事
评弹《林徽因》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 易鹏楠摄 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里有许多苏州评弹片段,这让苏州评弹登上微博热搜榜。在沧江剧院上演的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不仅吸引了懂吴侬软语的江浙观众,还有从北京来的观众,不少年轻人也边看字幕边听。 厦门市戏剧家协会的伍晋说,演出很精彩。评弹没有花哨的舞美及绚丽的声光电,而是回归文本本体,运用“中篇”这一符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鲜活地将优秀非遗文化展现给观众。 从漳州来厦门看演出的陈凝香说:“台上灯一亮,琵琶、三弦一弹,精气神就上来了。演员特别见功夫,好的艺术不分地域。”家住海沧的高校退休教师徐先生和妻子是江苏如皋人,看到从小熟悉的艺术形式在舞台呈现,感觉很亲切。“没想到用评弹表现林徽因的一生,这么有创意,说明评弹还大有发展空间。”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特意从北京飞来厦门观看这场评弹。他说,不管在北京还是厦门,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像张火丁这样的京剧名角在北京演出,几小时内票就能卖完。 【名词解释】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昆曲糅合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颇流行。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相关阅读:
- [ 03-11]国家大剧院第二届“昆曲艺术周”启幕 汇聚三大昆曲院团
- [ 02-15]“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台湾有个昆曲博物馆
- [ 01-17]白先勇再度携手苏州昆剧院推出新版昆曲系列演出
- [ 12-17]现代审美重构“青春版”:年轻人是否已被带进昆曲世界?
- [ 12-10]“临川四梦”绽放柏林 昆曲艺术惊艳德国观众
- [ 12-05]京港联合汇演校园版《牡丹亭》 白先勇冀确立昆曲学术地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