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翔安区> 翔安好所在 文明新风采> 未成年人 > 正文

厦门翔安区双沪小学将气象科普融入日常教学

2019-03-27 16:36:39戴舒静 颜梅丽 来源: 厦门晚报  责任编辑: 夏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学生们将气象观测与植物栽培相结合。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戴舒静 颜梅丽 通讯员 蔡江沈 洪建成)翔安大嶝岛上有一所小学,校园里不仅有正规的气象观测设备,还活跃着一群气象观测员,他们每天仔细地观测气压、温度、风力等气象变化,然后详细记录在册,并且还运用到植物的栽培管理上。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气象工作者,而是一群小学生。

作为翔安区唯一的以气象观测为特色的学校,翔安区双沪小学将气象科普融入日常教学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记录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热爱气象科学,认知家乡的热情。

创新

共建校园气象观测项目 尝试应用于植物栽培管理

近日,记者来到双沪小学,此时翔安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好来到该校,向孩子们宣传第59个“世界气象日”。他们不仅送来了一本本气象绘本,还有一些手作素材,让孩子们能够在动手制作中更好地观测气象。

“大嶝是一个海岛,岛上气象现象很多,让孩子们在观察气象中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58岁的双沪小学教师郑明辉告诉记者,双沪小学地处大嶝岛最南端,这里有着“风头水尾”的明显地域气象特征,为气象系统研究和气象要素观测提供了先天的宝贵素材,具备开展气象观测和气象研究价值。尤其是学校附近就有一家气象观测站,翔安区气象局也有意走进校园开展气象科普。因此,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该校与翔安区气象局共建,于2016年开辟“校园气象观测”和“植物栽培实验”等特色项目。

科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双沪小学的强项,早在2000年6月,学校就获得“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区气象局送来气象绘本。

成效

校本教材得到甘肃采用 气象科普模式被云南复制

近几年来,在翔安区教育局和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陆续建起了大型LED气象预报显示屏、校园气象观测点和学生专用气象活动室,以及校园植物栽培基地。目前,校园植物栽培基地已成为孩子们课间最爱去的地方,学生们在观测和记录各种气象对植物栽培的影响,逐渐增强对气象和农业方面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开展气象教学活动,双沪小学还与翔安区气象局联合编印了《校园气象观测技术与生活》和《植物生长观察记录本》校本教材,现在这套校本教材也在甘肃省一些学校使用。

正是这些努力,双沪小学这所以气象为特色的学校,逐渐打开了名声,吸引了很多周边学校乃至外省市政府部门来取经。2017年12月,云南省气象局就来该校参观调研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其气象科普模式复制到了云南。在去年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中,双沪小学前校长许汉宇喜获“校园气象科普优秀校长”称号。

如今,在新任校长许桑蕾的带领下,双沪小学的气象科普项目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学校决定扩大现有的植物栽培基地面积,种植各种中草药,打造一个“百草园”,让这里真正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乐园。

人物专访

双沪小学校长 许桑蕾:

用教育情怀回报桑梓

许桑蕾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嶝人,许桑蕾1991年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回到大嶝当起了人民教师,一直任教到现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以前我们大嶝孩子想走出大嶝,改变命运只能通过读书,所以我一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大嶝孩子‘跳龙门’。”许桑蕾说,他父亲很重视教育,在她11岁时就送她到同安一中读书。

她清晰地记得,每次遇到风雨天气,她和同龄的伙伴们都会缩在狭小的船舱里,动也不敢动,生怕小船失去平衡,被吞没在风浪中。每到开学季,码头、船舱、车站、车厢满是求学的孩子。这时,瘦小的孩子就有了身材上的“优势”——在亲友的帮助下,手脚并用地从车窗爬进车里去。

她经常把这段往事拿出来当故事说给孩子们听,希望孩子们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读书。同时,她也会对年轻老师讲起这个故事,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更具责任感,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让这些海娃在家门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帮助更多大嶝海娃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

许桑蕾是教语文的,她更清楚地知晓,观察和写作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在接手双沪小学后,她认为气象观测这一特色项目,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所以便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成为该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