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将气象观测与植物栽培相结合。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戴舒静 颜梅丽 通讯员 蔡江沈 洪建成)翔安大嶝岛上有一所小学,校园里不仅有正规的气象观测设备,还活跃着一群气象观测员,他们每天仔细地观测气压、温度、风力等气象变化,然后详细记录在册,并且还运用到植物的栽培管理上。令人好奇的是,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气象工作者,而是一群小学生。
作为翔安区唯一的以气象观测为特色的学校,翔安区双沪小学将气象科普融入日常教学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记录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们热爱气象科学,认知家乡的热情。
创新
共建校园气象观测项目 尝试应用于植物栽培管理
近日,记者来到双沪小学,此时翔安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正好来到该校,向孩子们宣传第59个“世界气象日”。他们不仅送来了一本本气象绘本,还有一些手作素材,让孩子们能够在动手制作中更好地观测气象。
“大嶝是一个海岛,岛上气象现象很多,让孩子们在观察气象中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乐趣。”58岁的双沪小学教师郑明辉告诉记者,双沪小学地处大嶝岛最南端,这里有着“风头水尾”的明显地域气象特征,为气象系统研究和气象要素观测提供了先天的宝贵素材,具备开展气象观测和气象研究价值。尤其是学校附近就有一家气象观测站,翔安区气象局也有意走进校园开展气象科普。因此,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该校与翔安区气象局共建,于2016年开辟“校园气象观测”和“植物栽培实验”等特色项目。
科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双沪小学的强项,早在2000年6月,学校就获得“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区气象局送来气象绘本。
成效
校本教材得到甘肃采用 气象科普模式被云南复制
近几年来,在翔安区教育局和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陆续建起了大型LED气象预报显示屏、校园气象观测点和学生专用气象活动室,以及校园植物栽培基地。目前,校园植物栽培基地已成为孩子们课间最爱去的地方,学生们在观测和记录各种气象对植物栽培的影响,逐渐增强对气象和农业方面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开展气象教学活动,双沪小学还与翔安区气象局联合编印了《校园气象观测技术与生活》和《植物生长观察记录本》校本教材,现在这套校本教材也在甘肃省一些学校使用。
正是这些努力,双沪小学这所以气象为特色的学校,逐渐打开了名声,吸引了很多周边学校乃至外省市政府部门来取经。2017年12月,云南省气象局就来该校参观调研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其气象科普模式复制到了云南。在去年第十届全国气象科普评奖活动中,双沪小学前校长许汉宇喜获“校园气象科普优秀校长”称号。
如今,在新任校长许桑蕾的带领下,双沪小学的气象科普项目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学校决定扩大现有的植物栽培基地面积,种植各种中草药,打造一个“百草园”,让这里真正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乐园。
人物专访
双沪小学校长 许桑蕾:
用教育情怀回报桑梓
许桑蕾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嶝人,许桑蕾1991年从厦门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父亲的鼓励下,回到大嶝当起了人民教师,一直任教到现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以前我们大嶝孩子想走出大嶝,改变命运只能通过读书,所以我一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大嶝孩子‘跳龙门’。”许桑蕾说,他父亲很重视教育,在她11岁时就送她到同安一中读书。
她清晰地记得,每次遇到风雨天气,她和同龄的伙伴们都会缩在狭小的船舱里,动也不敢动,生怕小船失去平衡,被吞没在风浪中。每到开学季,码头、船舱、车站、车厢满是求学的孩子。这时,瘦小的孩子就有了身材上的“优势”——在亲友的帮助下,手脚并用地从车窗爬进车里去。
她经常把这段往事拿出来当故事说给孩子们听,希望孩子们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读书。同时,她也会对年轻老师讲起这个故事,与大家共勉,希望大家更具责任感,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让这些海娃在家门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帮助更多大嶝海娃打开通往外界的大门。
许桑蕾是教语文的,她更清楚地知晓,观察和写作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在接手双沪小学后,她认为气象观测这一特色项目,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所以便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成为该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