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精品项 目——翔安鼓锣上下游公园
②市民行走在海沧马銮湾带状公园内的彩色步道上。
东南网3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样的海绵城市建设图景,在厦门已成为现实。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月11日,厦门迎来“大考”,由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成的联合专家组来到厦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现场复核,并对厦门作出了如此评价。
以海沧马銮湾和翔安南部新城为试点,三年多来,厦门探索走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老城区和新城区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流域综合整治,消除6处黑臭水体,新建221公里的雨水管网,改造151个老旧小区,整治123处城市内涝风险点和积水点……
提高城市承载力,提升百姓幸福感,提速百年城市建设。高颜值、高素质的生态花园之城,正以日益清新雍容的姿颜,款款走向未来。
敢闯敢试付诸实践
从“试点海绵”逐步提档到“全域海绵”
“从未来的城市发展角度出发,我们不想局限在试点区,而是全市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要求来建设,这是我们提高厦门城市承载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龚建阳说。
从“试点海绵”到“全域海绵”,除了勇气和底气,更需要大量的创新举措和城市智慧。事实上,三年多来,带着这样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在厦门,海沧新阳主排洪渠已消除黑臭,正在逐步恢复水生态及周边自然生态,7处内涝点都已完成治理;翔安鼓锣流域通过构建“海绵骨架”及源头海绵建设,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连片海绵成效。
来自厦门市海绵办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总面积35.4平方公里,其中,海沧马銮湾试点区试点面积20平方公里,翔安南部新城试点区15.4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底,完工项目196个,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32.544平方公里,全市黑臭水体现象消除,城市内涝问题基本解决,热岛效应有效缓解,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落实绿色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作为重要举措和国家战略,早已成为解决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及水资源一系列问题的新趋势、新方向。而在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更成为优化升级城市功能、破解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容量小等发展瓶颈的有力武器,在“生态立市”的厦门,这样的探索已深深熔铸到城市的血脉之中。
老城区治理黑臭水体
探索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连片的工业区,在海沧马銮湾试点区,承载着大量的厦门工业企业,经济产业辐射漳泉,产城融合日益国际化,正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湾区,但也面临着高负荷开发后区域内大量工业企业与城中村给流域带来大量污染负荷的城市难题。
城市建成区、老城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难点是全国性的课题,如何破解?
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曾是国家部委督办的黑臭水体。几天来,新阳主排洪渠依岸而建的生态小公园内,漂亮的红色走道上,项目工程负责人陈振期一直忙着接待前来参观项目的国内同行。吸引他们纷至沓来的理由只有一个——这个昔日闻名的黑臭水体如何华丽蜕变,重现“水清岸绿鱼游”的城市美景?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为了长制久清,需要这样的系统治理方案。针对末端的新阳主排洪渠黑臭水体,新建调蓄设施及截污管网解决村庄污水排放和面源污染问题、大量清淤25.9万立方米,实施人工水草、曝气、雨水台地、绿岛等生态修复,有效提高水质及环境质量,新建一体化处理设备进行补水和活水提质。
通过综合整治,新阳主排洪渠如今已顺利消除黑臭,水质明显提升,正逐渐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根据2018年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马銮湾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4%。
厦门烟厂西区公园因为引入了海绵城市改造工程创新理念,这里的雨水花园,甚至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分院海绵工程师揭小锋说,厂区采用涌泉式陶罐出水口和雨水陶瓷灌溢流罐,雨水经过雨水花园的渗透、滞留、调蓄、净化作用后,再通过雨水陶瓷溢流罐排入雨水管道系统。这样做达到了削峰防涝、错峰排放、削减面源污染的目的,从源头上实现降污减排,还改变了传统的伤疤式、膏药式溢流设施,打造园林小品,也为城市景观增色添彩。
揭小锋表示,未来还考虑引入3D打印技术,结合企业文化和周边环境进行定制设计和生产,如溢流球雕塑、溢流烟斗等,使海绵设施更加丰富多彩和妙趣横生。
据了解,马銮湾试点区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作统筹,从全流域、全系统的角度解决了传统城市发展遗留的水体黑臭和内涝问题,深入改造工业厂房、建筑小区、公建设施、市政道路等源头减排项目105个,全面开展市政管网清淤、截污、扩容改造工作,并新建调蓄设施,尽可能地在岸上就将污染截住、把雨水留住,不仅有效缓解了新阳主排洪渠的水环境外源压力,而且同步消除了7处历史涝点,总结出了建成区一套完整的黑臭水体及内涝综合整治经验,为全市其他建城区提供了优质样板。
新城区梳山理水造地营城
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
老城区要改造提升,新城区如何汇就蓝图,建设新型海绵城市。
3月3日到3月10日,下了整整一周的大雨,翔安南部新城新建的科技中学内,红色的跑道、整齐的透水路面、青翠满眼的校园,丝毫看不到积水的痕迹。
项目负责人李运杰介绍,学校海绵项目分为两个汇水分区,根据径流量分析,采用了透水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城市措施,雨水通过汇流和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场地内的海绵城市措施进行渗透、储存、调节,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最大化,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翔安新城试点区大部分区域虽尚未开发,但是初期传统的开发建设已使水面率呈逐年减少趋势,亟须转变新城开发模式,尽快保护并修复自然本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
厦门市海绵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新城试点区先“梳山理水”,划定蓝线绿线,严格保护水系、绿廊、低洼地等大海绵体,打通行泄通道,留足调蓄空间,控制水文竖向,确保城市良好的自然排水基底;接着“造地营城”,精细化管控地块、道路等小海绵体,严格雨污分流,让“雨水地面走,污水地下走”,从雨水收集到最终排放实行全流程环环把控,严格控制入河面源污染,再辅以系统保障,开展生境营造、内源治理、活水提质等工作,留足水,留好水,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
通过长期管控与近期修补相结合,以保护自然生态格局为先,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从源头上避免了传统新城开发建设模式下所面临的水方面问题,翔安新城试点区全面建成了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海绵新城,其规划建设管控经验已为厦门市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厦门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