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1988年,我携家带口刚刚来到厦门,家里人很担心。我就不断给他们写信介绍厦门、介绍中国。”2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在美国阿肯色州的家中,接受记者视频连线专访。
在外文出版社协助下,潘维廉从发出的1000多封信件中精选47封,并精心整理编译,结集成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回信,祝贺他的新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相信他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
这位把“别叫我‘老外’,我不见外”挂在嘴边的“新厦门人”,30多年来已出版10余本著作,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厦门、福建。厦门也以高素质高颜值的独特魅力吸引并留住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在此安居乐业。
不见外,来了就“留厦”
“很多人还不知道,潘维廉的大儿子娶了曾厝垵一户普通渔民的女儿。亲家之间虽然语言不通,但其乐融融。这足以说明他真的‘不见外’,把自己当成了厦门人。”《我不见外》译者、厦门市翻译协会会长韦忠和说。
像潘维廉这样,来了就生根“留厦”的外国人不在少数。
2月3日,春节将近,在外国人聚居的筼筜街道官任社区,肤色各异的人们仍三三两两坐在咖啡厅门口,惬意地享受冬日的暖阳。
“每次回到厦门,看到清透的蓝天白云,我就感觉回到了家。”住到官任社区后,英国籍犹太人艾天(Gabriel)六年没搬过住处,他习惯了这里的节奏和生活。
“这些年来到厦门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很多来了就不走,我朋友中定居厦门超过10年的比比皆是。”艾天说,当初他为了承办国外客户委托的快艇赛事,考察了中国几个沿海城市,最终因厦门的城市规划和自然风光结缘。
加拿大音乐家白卡洛(Carlo)刚陪女友离开厦门,连续第十年回三明永安市过春节。白卡洛曾跟席琳·迪翁的音乐团队合作,并担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表演嘉宾。但自从有一次追随茶香来到厦门后,他再也离不开这座滨海城市。
“只有厦门的海风和环境可以让我感到平静,给我创作灵感。”白卡洛幼年身体欠佳,曾饱受疾病折磨。在厦门,他不仅收获了爱情,还有久违的放松和舒适。如今,除了在外地参加活动,他常驻厦门进行创作,还规划在这里开展音乐教育事业。
不见外,为厦门代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了解世界,但世界还是不够了解中国。”潘维廉说,这也是他向世界推介中国、推介厦门的初衷。
“近年来,厦门委托翻译协会推动城市公示语规范工作,潘维廉在专家组微信群里总是最快回复消息的。”韦忠和说,潘威廉不仅是“不见外”,更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厦门,把推介厦门当成使命。
艾天来厦门时,比潘维廉晚了10余年,但世界上对厦门的误读仍存在。“作为犹太人,我有很多亲戚在以色列。他们很多都不知道厦门,甚至问我这里是不是到处都是马车。”面对这样的提问,艾天哭笑不得。
2012年,艾天跟中国的合作伙伴在厦门开办创新互联(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
“以色列有技术,中国有市场,如果能促成双方深入了解和对接,肯定大有可为。”艾天说,这几年,他成了中以往来航班上的常客,“我在以色列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介绍厦门”。
在厦门,白卡洛战胜了病痛,拥抱了新生,他不仅多次在两岸乐活节等重大活动中义务献演,还为厦门创作多首中英文歌曲。
不见外,共筑多元厦门
从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到鼓浪屿申遗成功,厦门正朝着多元融合国际化城市大步迈进。其中,像潘维廉这样来自世界各国的“新厦门人”功不可没。
他架设个人网站“魅力厦门”,成为外国人了解厦门的窗口;他出版10余本双语著作,系统介绍厦门乃至福建各地的风土人情;主持过400多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协助《国家地理》拍摄郑成功专题;他在国际花园城市竞赛上倾情讲述厦门故事,帮助厦门摘下金奖;他与厦门市翻译协会一道,承担大量鼓浪屿申遗文本的翻译工作,助推鼓浪屿成功申遗……30多年来,潘维廉不仅向世界生动地讲述了真实的厦门故事,更推动厦门不断走上新的世界舞台。
在艾天及其合伙人的持续推动下,中以之间的交流交往逐步深化,并从技术合作拓展到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我们不仅推动了厦门50多家、全国上百家企业同以色列的数百家企业进行深入对接,还组织多批次的互访交流。”艾天说。
“近几年,厦门变得更加现代、更加美丽,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改变是,厦门和福建人民正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重拾丝路历史上的那份骄傲和自信。”潘维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