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加速前行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研究所《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厦门火炬高新区2018年瞪羚企业数达到60家,瞪羚企业数排名位列全国第八,较上一年度前进3个名次,新认定瞪羚企业数35家。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近三十年快速发展的背后,专注创新、强化核心研发始终是园区的重要驱动力。 多年来,高新区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统揽,充分发挥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作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日前,火炬高新区企业厦门天马微电子又斩获了一项创新大奖,入选2018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软件园为载体,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在厦门成长起来。 创新主体活力显现,离不开园区以服务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的营造。 园区出台“创新十条”和“智能制造十条”等扶持政策,从技术、人才、金融、孵化、技术交易等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科技金融体系,着力打造“一个资本平台+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1+4+X”科技金融体系;全面推行“火炬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企业使用市场化的技术、金融、人才等服务给予最高35%的支持。园区还持续推进IC及软件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专业加速器等专业孵化器建设。 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业人员近20万人,每万人拥有本科(含)以上学历2700多名,培育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人才工程786人(次),居厦门市首位。园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为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人才创办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培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产生了一批符合园区发展方向,前景较好,后劲足的人才企业。 加速前行需要更广阔的视野。高新区组织企业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商务中心,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硅谷创新创业基地、厦门中以协同创新中心,对接硅谷、以色列等创新高地优秀技术、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加速器等国际化双向协作平台,助推国内企业“出海”,帮助境外企业“落地”。2017年,厦门火炬高新区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18.7%,增速高于厦门市13.2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底,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累计拥有境外授权专利1649件,其中欧、美、日专利664件,拥有境外研发机构11个。 协同联动 跨岛腾飞 不久前,ABB厦门工业中心正式启用,这个位于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区的项目,是目前ABB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制造基地。这一全新的工业中心,整合了ABB从研发、制造、工程到销售和服务的全产业链业务。ABB全球最大的低压电气系统研发中心和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实验室均落户于此。这里还拥有ABB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实现数字化互联的远程服务中心。 从1992年ABB集团第一家企业落户,到7家ABB企业、1家分支机构及2家R&D技术中心相继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生根开花,如今,ABB公司又将散布在厦门市的子公司和分公司整合到火炬(翔安)产业区,建设ABB厦门工业中心。这样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ABB的跨越发展,也是厦门产业跨岛发展、升级壮大的又一生动范例。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建设之初,跨岛发展便是园区成长壮大的题中之义。2005年6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火炬高新区“扩容”为13.75平方公里,为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大的空间。经过多年发展和优化调整,目前火炬高新区共有7个园区分布在厦门岛内外。 多年来,火炬高新区按照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实施“一区多园”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管理需要,搭建“一区多园”发展大平台,明确园区范围和发展定位,形成了厦门岛内、岛外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目光投向岛外软件园三期这块加速崛起的产业新热土,厦门软件产业蓬勃发展的蓝图便徐徐展开。厦门软件园三期的规划面积是软件园二期的10倍,是厦门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今年,软件园三期工商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软件园二期,跨岛发展、产城融合的平台载体作用凸显,并加速夯实厦门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软实力。 在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平板显示、LED、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园区着力打造一个公共配套设施齐全、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目前,产业基地一批产业项目和园区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
相关阅读:
- [ 12-14]厦门火炬高新区全力打造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千亿链
- [ 12-12]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力电器产业快速发展 登上世界舞台
- [ 12-11]生态优,“瞪羚”跃——厦门火炬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侧记
- [ 12-07]厦门火炬高新区瞪羚企业数跃居全国第八 较上年度上升三名
- [ 12-06]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出炉 厦门火炬高新区排名第15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