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图为体验航空航天职业规划课程的学生们在试飞自己的小飞机。(记者 林铭鸿摄)
厦门日报讯(文/记者 佘峥 通讯员 任可 图/市教育局供图)现代化的厦门,连商店都可以是无人值守的,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数以万计的老师从手机微信中走出来,坚持走街串巷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
这要从“三项主题”活动说起——从2007年起,厦门教育系统发起这一活动,“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其中主题之一。从那时起,除了老师常规家访,厦门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校长、老师进社区进家庭,俗称“两进”,到今年已经12年了。
今年的“两进”已经从九月份正式启动,目前还在进行。今天,我们为您揭秘厦门教育坚持“老土”的家访的原因。
不久前,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初二学生王明鑫,在殿前的家里迎来了“局长老师”——厦门市教育局局长郭献文。当天,他加入教师家访的大队伍中。这是市教育局今年派出的十支特殊小分队之一。
市教育局副局长吴亿年说,今年,市教育局派出10支小分队,由委局领导和部分教育局机关处长带领,利用周末,加入到进社区进家庭的队伍中。
有人问他们:你们不是校长、老师,去家访有什么用?吴亿年说,主要是为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倾听社区和学生、家长心声。
吴亿年说,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社区和家长形成共同体,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原因1
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共同体
当天,湖里区教育局局长吴雪慧、厦门六中校长欧阳玲、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校长胡剑豪也加入了郭献文带领的小分队。应该说,四位教师出身的局长、校长示范了教科书式的家访。
王明鑫是位外来娃,从小跟父母来到厦门,通过积分入学上小学,派位上了中学,一家人过得平凡而幸福。不料,去年,男孩遭受重大打击:他的妈妈突发疾病去世。因此,当郭献文一行跑上五楼,来到出租屋时,看到的是一位沉默寡言的少年和他养的乌龟。
郭献文不动声色地告诉他,来的路上,你们老师一路上都在夸你呢!说同学叫你“明星”。
少年忍不住微微一笑。
家访从嘘寒问暖开始,问了完成作业时间,晚上睡觉时间,爱看书吗?学习有长短腿吗?郭献文告诉王明鑫,现在中考和高考改革的一个趋势是要全面发展,特别是中考,不能有短板。
少年终于打开话匣子:晚上做作业大概花一个多小时,一般十点就睡了。他得到局长校长表扬,大家告诉王爸爸,看来孩子学习效率很高,习惯也好,不用太发愁。
郭献文小心地避开妈妈的话题,只是问王爸爸:家里还有什么需要学校帮助的吗?吴雪慧则告诉王爸爸:孩子以后上高中、大学,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再和学校联系,我们一定会帮助他。
倒是王爸爸自己提起了妻子,王妈妈生前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义务维持交通,她突发心梗后,学校师生为她捐了十余万元。王爸爸告诉大家:我告诉孩子,这个城市很温暖,你以后要回报它。
他说,学校老师给孩子很多关照。郭献文则告诉他:这是相互的,说明你们也十分支持学校工作——学校和家庭只有形成合力,劲往同一个方向使,而不是相互拆台,孩子才会顺利成长。
郭献文向大家介绍了他九月份到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郭献文(左四)到厦门六中学生家里家访,倾听学生家长的讲述。(记者 何炳进摄)
原因2
了解孩子异常表现背后的家庭原因
在仙岳路厦门六中高三学生赵翔宇家里,高大帅气的少年向教育局局长抱怨说,“都很好啦,就是我的七大姑八大姨经常给我压力。”
赵翔宇也是外来娃,赵妈妈说,她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考上大学,常常帮忙敲边鼓。
郭献文对赵妈妈面授机宜:从老师那了解情况看,孩子很懂事,自己想读书,也有奋斗的目标,对于这样的孩子,大人就不要给太多压力,有时反倒不好。
某种角度看,这位教育局局长的家访,只是“重操旧业”——二十多年前,当郭献文还是集美中学和厦门一中老师时,他是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家里家访。
郭献文说,当时没有电话,更不可能有手机,有些学生家太偏僻了,单是找到家里就要一番波折。
如果说过去的家访是因为通信不发达,那么,在今天,QQ、微信等无网不在,老师要联系家长,只要触摸屏幕就可以,为什么厦门市教育局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掀起“校长老师进社区进家庭”?
郭献文说,任何一个孩子表现不好,都是有原因。老师深入到学生家庭,实地察看,有助于他们了解到孩子异常表现背后的原因。
王明鑫的班主任叶颖娟赞同郭献文的看法。这位班主任和她的同事每年都有家访的任务,譬如说,初一年新生入学,他们必须把所有学生都家访一遍,之后每个学期,每位老师至少要家访10人次。
她说,这可糊弄不了,每学期都有计划,不仅班主任,科任老师也要。
这位厦门一线普通老师说,当老师真的很累,但是,家访的确是微信和QQ无法代替的。
她说,“你只有走到学生家里,才会知道,他有没有兄弟姐妹,家里有没有老人帮忙。”这些信息很重要吗?叶颖娟说,例如,有些孩子突然情绪出现反复,当你在他家看到他刚刚出生不久的二胎弟弟时,你就会明白了。
她说,有的家庭一家五六口,租住在一间房间,有弟弟妹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无法专心做作业,当老师的,就要替他想办法,让他尽可能在校完成作业,或提醒父母:孩子学习时不要让弟弟妹妹来捣乱。
原因3
家访可以融洽家校关系
郭献文还告诉年轻的老师,家访还可以融洽家校关系——老师到家里,家长会觉得孩子受到了关注。人非草木,学生或许会觉得:老师这么爱我,我要更加努力。
他说,这是微信上简单的几句话无法做到的。
郭献文说,我们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希望能带动更多的校长、老师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共同把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他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点点滴滴的努力,能尽可能接近人民群众100%的满意。
点击
“三项主题”
活动
厦门教育系统“三项主题”活动指的是:一、师德建设;二、教师岗位大练兵;三、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
“三项主题”活动是厦门教育系统在2007年启动,其实,原本是当年的工作重点,但是,它从2007年,“活”到现在。
郭献文说,现在看来,它抓住了教育本质:师德教育和教师岗位大练兵,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更是抓住教育本质:单靠学校是教育不好孩子,孩子的教育需要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般认为,不论是党的十九大还是今年九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提出要求,也都可以在“三项主题”中找到联系。
人们还认为,这些年,厦门教育在福建省成为模范生,最大秘诀就是“三项主题”活动。
支教老师还把“三项主题”活动输出到其他省市。
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校长胡剑豪说,我们的老师到宁夏、新疆或是西藏支教,也把厦门的“三项主题”活动带到支教地,他们也利用节假日到学生家庭家访。
数据
今年受访学生
将达30万人次
今年第十轮中小学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第一阶段活动已于9月-10月开展,全市已有22000多名教师进家庭,受访学生数约16万人次,同时进社区916个。
“两进”活动第二阶段于11月-12月进行,预计全市还将有21000多名教师进家庭,受访学生将达14万人次,走访社区将达755个。
据介绍,厦门有3万名中小学老师。
链接
七种学生
必家访
市教育局德育处说,在厦门,老师家访已经成为常态,而且,是有“指标”的。譬如说,要求老师对新生全员家访,即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家庭,老师都要“走透透”。
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厦门要求科任老师一学期也要走访10位学生。
有七种学生家庭被列入必访对象,即:
特殊家庭
(例如单亲)
特困家庭
病残家庭
行为偏差学生家庭
思想学业重大变化学生家庭
学习困难学生家庭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的学生。
同步
家访小分队
还带了“礼物”
十支小分队走进了学校附近的社区。他们还带了“礼物”——由市委教育工委印制的《大学习大宣讲<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应知应会>》手册。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林佳添说,这也是这轮“两进”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林佳添说,教育系统的“三项主题”活动虽然已开展12年,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结合新的形势,融入新的内容,去年是“两学一做三项主题再出发”,今年是“大学习大宣讲三项主题再深化”,就是说要通过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向社区和学生家长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小故事
学校“伴读天使”进社区
双十中学有13个支部,每个支部都和街道、社区建立了关系,组织老师和学生到街道社区开展服务活动,而且内容不同。
譬如说,初中部的第一支部和中华街道合作,老师坚持每周六上午带领学生志愿者参加“伴读天使”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学业辅导、第二课堂教学等结对帮扶的志愿服务;初中第四支部与华侨博物院共建合作,支部每周派党员教师带领12名学生志愿者讲解员(中文讲解和英文讲解),负责华侨博物院两个楼层的志愿者讲解工作,已坚持开展近两年。位于枋湖校区的高中支部,走进学校附近的禾盛社区,为社区孩子开设国学讲座。
内向女生的转变
叶晓华是翔安区实验学校一名老师,上学年,她接手新的初二年班级,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或者离异家庭,她明白,这些特殊家庭会让青春期孩子行为更加不同。她把这些孩子列为第一批家访对象。
这些孩子大部分人的家散落在离学校较远的村里,叶老师利用每周五下午放学时间,和同事一起家访,她通过和妈妈之间琐碎的话题初步建立了这些特殊家庭对新班主任的信任。
这个暑假,她冒着炎热,投入新一轮家访,迎接初三年到来。在一名性格内向女生家里,她的妈妈突然提及,孩子读四年级时,才转学到小学部,置身在陌生的环境中,缺少熟悉的朋友,女儿变得越来越沉默。
叶晓华记住了这个细节,新学期时,她特意安排一位外向的孩子和女孩同桌,开学几周后,这位女生的妈妈特地发信息给叶老师说,孩子这学期变化很大,她能感受到孩子比以前积极上进了。叶老师也关注到了这位女生开始愿意主动和学科老师交流她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洪亮多了。
叶晓华说,走进家庭,不仅看到的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了解到孩子的家庭日常行为表现,更为日后的班级管理,走进孩子的心里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八次家访的努力
并不是所有的家访都皆大欢喜。一所市直属学校一位老师的家访记录本充满了无奈:班上一位孩子,“一言不合”就不去上学,父母也宠着他,因为他们认为他冰雪聪明。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科任老师家访了七次,但是,收效甚微。
本学期,老师们进行第八次家访。家访登记表记载了在孩子家里,老师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动员孩子回学校上学:他们向他表达老师和同学对他返校的期待,还努力找出他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听说他喜欢国际象棋,老师们马上告诉他:学校社团也有哦,他擅长的跑步接力也要开始了。
口干舌燥说了半天,小男孩表示可以考虑到校一事,老师们赶紧表示,会有小礼物欢迎你哦。小男孩一口答应要去上学,还和老师击掌约定第二天学校见!
第二天,孩子没有出现在学校。记录本上写着,家访还得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