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一年半,从想回家到怕回家,再到“不回家也行”
扎西次仁:西藏朗县 我的第二故乡
2018年6月,朗县朗镇托麦村藏族同胞为郑仁广献上洁白的哈达,感谢供电公司通过农网改造项目为当地民众送来光明。
泉州网讯(东南早报记者 苏丽艳/文 采访对象/供图)西藏朗县,这里成为郑仁广永远眷恋的第二故乡。
他是郑仁广,一个4岁女儿眼中温和的爸爸,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重要的支撑。
他又是扎西次仁,在离家数千公里之外的西藏朗县,他是援藏团队的带领人,是西藏当地员工口中有能力有担当的引领者。
他的家在厦门。然而,他却说,落地朗县的第一刻,他便已把朗县当家。
他是汉族人。然而他却说,扎西次仁是他无法舍却的身份。
援藏一年半,他所亲历的“藏汉一家亲”和浓浓的“厦朗两地情”,已定格成为他永不退却的生命底色。
一句“到家了”
唤起陌生的亲切感
带着对未知的一丝忐忑,2017年4月,郑仁广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程。他是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第二批三名援藏帮扶人员之一,是三人团队的领头人。
从厦门飞重庆再转机拉萨,又乘坐8个小时大巴到林芝,再颠簸5个半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朗县。
郑仁广此前从未来过西藏,也没想到过会到西藏,对西藏,对朗县,只有想象,没有概念。
当他双脚落地朗县,第一眼看到的,是热情迎接他们的朗县供电有限公司的员工队伍,以及洁白的哈达和香甜的青稞酒。此时也正是他飞越数千公里距离后,对家人的思念到达顶峰的时刻。然而,当眼前淳朴的藏族同胞热情说出一句:“到家了!”那些思念和担心、不安等负面情绪,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郑仁广感到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心也随之安定了下来。
郑仁广在朗县供电公司挂职副经理,兼任营销部主任。随后的日子里,他踏踏实实地把朗县供电公司当成家,在“家”操尽了一家之主要操的心。
比如,为朗县供电公司营业厅改造门面,以及筹建公司食堂。大到图纸设计,小到一个广告牌的零件,郑仁广全都亲力亲为。在当地乃至整个西藏地区都找不到可以承制国网LOGO的广告公司,他想办法在成都定制,辗转邮寄过来;食堂里的桌椅怎么摆、地沟怎么走、厨房怎么配置,才能最大化利用空间并节省成本,更是再三考量。
最终,朗县完成了林芝各县公司第一个标准化供电营业厅的改造,大大提升了供电服务窗口形象。当焕然一新的标准化营业厅门面呈现在朗县供电公司员工面前时,当初对于花钱装修有所疑虑的营销部主任普布次旦也不禁感叹:“原来感觉上班像摆‘路边摊’,现在坐在里面,人都自信了,说话也有底气了。”
朗县供电公司员工单身的不少,成家的,往往也和家人分居两地。食堂的设立,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难题,从“吃得省、吃得潦草”到“吃得丰富有营养”,让大家对公司更有了归属感。
在朗县这个新家,郑仁广用他的诚恳务实,温暖着新的家人。
一条微信留言
带动服务理念升级
除了具体项目中细节的把握,郑仁广在经营管理、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营销服务理念转换上所做的工作,让朗县当地员工口服心服。
为了有效改善客户服务体验,加强服务渠道建设,郑仁广主持发布了林芝首个代管县公司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过去无序的停电信息,有了集中的发布途径,而居民们有关电费的疑问,也有了反映的渠道。
2018年8月,公众号后台收到一条留言,反映的是有关转供电加价收费的疑惑。这引起郑仁广的重视。通过留言里的地址,他联系上留言者格桑顿玉,并亲自带着普布次旦一同驱车两小时,前往登木乡上门解释。
到了现场,才知道格桑顿玉是当地退休小学教师,而他的困惑也是当地其他村民的困惑。郑仁广打开带去的文件,一条一条为格桑顿玉解释。格桑顿玉由不解到理解,并且主动表示将把政策转达给其他村民。他还向郑仁广捧上一杯浓香的酥油茶,表达他真诚的敬意。而同行的普布次旦,也对国网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礼仪要求有了切身体验,现场学习到什么是“微笑服务”和“全员服务”。
这样的“服务实操”,郑仁广带领了几次,朗县供电公司的员工们,也渐渐摸出了“门道”,可以自己上手了。
郑仁广趁热打铁,不仅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开服务电话,还把公司抢修服务电话印在5000多张卡片上,贴到朗县大街小巷4700多个电表箱上。一时间,抢修电话量上升,大家的工作量也随之上升不少。但投诉量却因此大大减少,甚至基本消除。
根据国网数据统计,郑仁广援藏期间,朗县供电公司实现供电服务“零投诉”473天,一年半内,仅生成一起投诉。更多可能发生的问题,早在萌芽阶段,便已被严实的服务网“温柔拦截”。
一个西藏名字
收获战友般的情谊
拿掉援藏帮扶人员的角色,郑仁广还是一个女儿的爸爸,一个妻子的丈夫。
一年半之前,女儿刚刚2岁半,岳母刚经历了一场脑溢血。开口跟女儿和妻子告别,真的很难。
但郑仁广依然风尘仆仆地赶往西藏,因为西藏是他的精神高地,有他仰视的“高度和梦想”。
然而,西藏的高度首先带给郑仁广的,是高原反应的“下马威”——头疼、喉咙痛、恶心、无力,睡不着;到了冬天,半夜常常因为缺氧被憋醒;下乡路上,皮肤干裂,鼻子里挖出来的都是血。
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带去厚厚的防寒服,然而带去时是新的,回来时还是新的,只因要为当地员工做表率,郑仁广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每天只穿工作服。
最开始,抵挡不住对妻女的思念,郑仁广难免想回家;后来,发现休假回家短暂相聚后的离别更揪心,他开始怕回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和藏族同胞的感情越来越深,最后即将离藏时,郑仁广升起的念头竟然是“不回去也行”。
因为远离家人,他错过了孩子关键的成长节点,每次回去看到女儿,都惊叹孩子又不一样了,而女儿在视频中和他的对话,也从追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悄然变成了“爸爸小心点,注意身体”。
在西藏,他瘦了20多斤,中间回厦门一趟,胖回来10多斤,再回西藏几天,又急剧瘦下去。如过山车般的体重变化,郑仁广不以为意,然而,一次从重庆中转前往西藏途中,妻子电话里告诉他,女儿和他告别后哭了一个多小时,却让他心酸不已。
“援藏一年半,收获不在于丰富了多少履历,而是战友般的情谊和认可。”郑仁广说,藏族同事送给他一个藏族名字:扎西次仁,意思为吉祥长寿,他很珍视。
一路看着它的成长,朗县供电公司就像郑仁广的另一个孩子,临别时,所有不舍和留恋的情感都涌起。最后的总结会上,正在做报告的郑仁广哽咽无法继续,台下的藏族同事也分批默默走出会场抹眼泪。
希望把援助工作尽可能全面地传承下去,他的交接报告写了整整18页。
这是郑仁广,也是扎西次仁,留给朗县供电公司最情深义重的告白——西藏朗县,已成为他永远眷恋的第二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