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海沧区> 2016文明海沧> 文明要讯 > 正文

海沧东孚街道振兴农村文化 提升村民精神生活品质

2018-11-27 23:24:29周思明 来源: 厦门文明网  责任编辑: 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思路转变:寻根传统 文化先行

  刚到知天命之年的陈原来,可谓是东孚乡村巨变的见证者。

  作为东孚街道莲花村人,他自幼就在闽南文化传统中濡染成长。

  “以前闽南农村一点也不无聊,而是恰恰相反,农村的文化需求非常旺盛,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陈原来对记者说。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传统民俗文化后继乏人,他便开始收藏闽南农村旧物,整理保护民俗文化项目。2015年,他索性发起成立了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下称“协会”),专注于本土文化传承事业。

  街道一级的单位拥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艺术协会,在海沧乃至厦门都绝无仅有。对于东孚来说,这个协会的成立更是恰逢其时。

  2016年,海沧响应“坚持文化自信”的号召,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弘扬耕读文化,建设幸福家园”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拉开复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序幕。在这一形势下,东孚街道也制定“文化兴街”的思路,积极向传统文化寻求解题思路。

  而陈原来的协会,为东孚街道“文化兴街”工作提供了现成的样本和抓手。街道办找到陈原来后,大家迅速达成共识,要努力创设平台,让传统文化尽快拥有新的舞台,重新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以文化自信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东孚古属同安县,众多闽南大姓在此聚族而居。东孚街道将散落在各个村居的家规家训挖掘出来、整理起来、宣传开来,还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家风传扬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并以点带面,让好家训、好家风持久广泛传承。

  此时,协会也已经在东孚发展了数百名会员,培养了一批传承闽南耕读文化的优良苗子。在东孚街道文化站的支持下,协会积极开展公益培训,开办民俗舞蹈、五祖拳等特色课程,组织各类公益汇演、“文化惠民”下乡活动,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深入推进的耕读文化传承工作,为东孚重新掘开了源源不绝的文化源头,为文化兴街工作的进一步升华提供了不竭动力。

  乡风蝶变:共创共享 文明蔚起

  “东孚民众不是没有文化,只是不适应变化。”立足这一判断,东孚街道办创新思路,以创建平台阵地、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激起民间文化活力,让共建共享的理念全面渗透到文化建设和传承之中。

  在硬件设施方面,东孚大力投入,在街道办办公楼中开辟6300平方米的东孚街道文化中心,不仅设立东孚影像馆、消防教育馆、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等主题教育阵地,还设有33间功能室和大中型活动场所;此外,积极推动社区书院建设,全街道13个村居有8个已建成社区书院和“四点钟学校”,3个在建,形成立体化的设施体系,为民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东孚的文化设施甚至吸引了区一级文化单位的入驻,2017年底,位于街道文化中心的海沧区全民国防教育馆正式开馆,成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中心阵地。

  在征迁任务最集中的凤山社区,东孚街道通过上级资金支持和自有资金筹措,共投入近500万元,将原凤山小学改造提升为凤山书院,建成集家风廊、村民操场、文体活动小公园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综合体,受到凤山居民和外来人员的热烈欢迎。

  而在文化活动方面,东孚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以陈原来的协会为平台组建了腰鼓队、高跷队、大鼓凉伞队等12支文艺队伍,会员达200多名,在各村居轮流频密举办主题展演活动。今年春节,东孚街道举办的迎新春大型民俗文化踩街表演,就组织了17个民俗文化方阵进行巡游,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重要的是,东孚几乎所有的文艺展演活动,几乎都是由民众自发组织、志愿排演。“在展演现场,演员和观众往往都是邻居亲友。”东孚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形式复苏了文化的民间性、自发性,让文化拥有了丰厚的土壤和高度的黏性。

  在以亲情、乡情为纽带的文化肌理作用下,赌博、酗酒等情况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美如天籁的歌声,是律动曼妙的舞姿,是笔走龙蛇的书法,东孚街道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海沧农村地区在城市化转型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明典范。(福建日报记者 周思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