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院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到文博会现场为学校展位助阵。(林铭鸿 摄)
同安馆现场演示打锡工艺。
厦门日报讯(记者 郭睿)昨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登场。作为主办地,厦门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受到两岸关注。
记者从厦门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近年来,厦门文化产业增速较快、提质增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949亿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值得一提的是,以文化科技为支撑的新型文化业态对厦门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厦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进入新时代,厦门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厦门市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文化创意千亿产业链,着力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和创意含量、着力提升新兴文化业态和文化服务业的比重,推出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惠和石展位上的影雕制作。
深度融合
文化科技型领军企业
表现突出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厦门把建设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推动文化科技型文化业态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火炬高新区高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文化科技型企业。厦门软件园已经成为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和发展的集中区,聚集了300多家文化科技型企业,其中不乏知名企业。厦门还充分发挥文博会、国际动漫节和中国数字娱乐产业高峰会等平台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科技直接对接、深度融合。
近年来,厦门成功培育了文化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在新媒体与影视科技领域、VR/AR领域、数字出版领域、智慧旅游等领域都聚集了一大批龙头企业。比如,中国最大的手机动漫平台咪咕动漫,中国最大的游戏门户网站4399,中国拥有版权形象最多的公司翔通动漫,股市表现抢眼的吉比特等。
厦门大学的展区也带来了不少有趣的作品。
开拓创新
文化科技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厦门努力把握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进行融合渗透的大趋势,着力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和文化服务手段创新,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在依托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自主孵化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其中以数字化创作生产和网络化快速传播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企业的本土培育率超过85%,上市公司本土培育率达100%,规模以上企业自主培育率超过93%。
如今,厦门的互动娱乐、数字会展、文化旅游、数字教育等新型文化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比如任我游公司围绕智慧旅游体系建设,AR、VR商品化应用等开展的集群研发,已获得70多项具有引领性的著作权和技术专利,受到业界关注。
共同发展
厦台文化产业
对接合作日益活跃
近年来,厦门还通过完善机制、配套政策等措施,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在政策配套方面,市、区两级共出台了18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每年财政投入近亿元。仅仅在支持文化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这一项,2018年已资助了110家文化企业,补助金额超过6000万元。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厦门积极打造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火炬众创服务站”推行创新券;搭建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鹭创汇”,集聚300多家创投、担保、券商、基金、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汇聚了规模超300亿元的金融资本,多措并举优化产业环境。
厦门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方面也可圈可点。在综合分析台湾文创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厦门把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推进厦台文化产业交流对接与合作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利用两岸文博会等展会平台,以及海峡两岸文创园、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等园区或创新孵化基地,深入推进厦台之间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对接,取得积极成效。特别在数字内容等文化科技领域,厦门利用4家国台办挂牌的海峡两岸青创基地和7家省级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累计引入各类台湾青创团队500个,聚集了超100家的台资数字内容企业,实现了两岸文化产业的深度交流和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