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汉祥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9月19日厦门讯(本网记者 李霖)近日,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公布了《关于表彰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全国先进农村(基层)卫生协会的决定》。其中,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姜汉祥被授予“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称号。昨日,姜汉祥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他表示,从业22年来,他一直不忘初心,这份初心既是党旗下的那份誓言,又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从内科主治医师到院长 从不忘医者初心
1996年,从咸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姜汉祥离开家乡,来到集美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开始了他的从医之路。如今,22年过去了,他从一名普通内科医师成长为院长,始终秉持着最初的信念,坚守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责任心强,工作态度端正,实事求是。作为一把手,他不仅有胸怀、有远见,还善于倾听下属的声音。”谈到这位老同事,内儿科综合病房主任吕一林笑道,“我算是见证了他一路以来的成长。”
初登工作岗位,虽斗志昂扬、满怀抱负,姜汉祥却常被卫生院庞大的业务量压得喘不过气来。压力即是动力,他虚心向老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练就深入分析、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
“患者也可以是医者的老师。”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位患者,姜汉祥言语中透露着钦佩。这位患者是灌口中学的一名教师,因消化道出血数度休克,住院期间仍拖着虚弱的病体坚持学习英语,“他的坚持至今一直激励着我。”
在医生的成长道路上,无法避免目睹生命的逝去。2000年,在厦门市第一医院进修时,一位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在5分钟内病情急转直下,他参与了长达7小时的抢救,却没能挽救那条生命。惋惜之余,他由此养成了先深入了解、严密观察,再下医嘱的习惯。姜汉祥坦言,每一次与死神搏斗,救死扶伤的初心支撑着他不断努力。
“在任何岗位上,入党初心不能忘,医者仁心不能丢。”2002年,姜汉祥成为灌口镇中心卫生院医务科负责人。2003年,适逢“非典”流行,灌口镇中心卫生院被安排作为发热病人医学隔离观察区。他利用管理经验进行统筹安排、严格落实,妥善完成了发热病人的隔离观察工作。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他深刻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毅然决定从一名专科医师转岗为全科医师,“全科医师的工作以预防、初期治疗为主,培育群众正确健康观念,从源头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22年来,姜汉祥先后在集美区后溪镇卫生院业务副院长、灌口镇中心卫生院第一副院长岗位上锻炼。他说,从不同角度观察自身,了解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丰富了视野,也提高了站位,但医者的善良和初心仍坚定不移。
推进卫生院不断提升 传承医者匠心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姜汉祥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方能满足群众日渐增长的健康需求。他认为,提升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他匠心独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2010年开始,灌口镇中心卫生院诊疗水平停滞不前,渐渐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当时我很迷茫,一方面信心和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又觉得才能无法施展。”中医科主治医师杨陆容说道,2015年,姜院长调回灌口中心卫生院任院长后,狠抓诊疗水平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带领着医务人员逐渐走出了困境,“他就像这个家庭的大家长。”
筑巢引凤栖,平台建设是姜汉祥的首要目标。从硬件上,近年来,卫生院整合业务用房功能做到分区相对独立,实现患病人群与健康人群基本分离。另外,卫生院还引进GE彩超、飞利浦DR等医疗设备,在硬件上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
在集美区卫计局的推动下,2015年,灌口镇中心卫生院提升创建二级综合性医院被写入集美区十三五规划中,预计到2019年下半年,新址将全面动工建设。卫生院新址投用后,将进一步完善集美区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满足群众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美好向往。
以党建为引领,筑起基层战斗堡垒。在推进分级诊疗的攻坚战中,卫生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设起一支敢于担当、脚踏实地的专业人才队伍。“医学技术在进步,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为此,姜汉祥采取“招聘+培养”的策略,通过“送出去、老带新”的办法,加强对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此外,内部能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也决定了卫生院工作的好坏。他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建立并实行了院科两级负责制,严格实施绩效考核,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医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纪律有了持续好转,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卫生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稳步提升。据统计,自5月中旬至9月中旬,卫生院18个家签团队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入户随访次数就高达655次。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聊起自己的梦想,姜汉祥坦言自己始终胸怀医者的职业荣誉感,也希望能带领着队伍继续救死扶伤,为这份成就感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