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瑛正在给学员上课。
郑小瑛
学员使用郑小瑛编的音乐教材。
1998年9月9日、2018年9月9日,对郑小瑛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20年前的这一天,她带着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音乐厅完成了首演。20年后的这一天,她的“郑式”指挥法基础研修班开课了。
郑小瑛希望将毕生所学传递给更多人,更希望有越来越多人和她一样站上讲台,传播音乐经典,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佩珊)1998年9月9日,来厦不久的郑小瑛带着中国第一个民办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在鼓浪屿音乐厅完成了首演。
20年后的这一天,教师节前夕,89岁的她开始了新事业。在厦门工学院艺术学院和睿思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她的“郑式”指挥法基础研修班开课了。
当天,神采奕奕的老太太给学员们上了生动的第一课。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老指挥家对音乐的热爱、一位老教师对音乐教育的执着。
讲述初衷
将毕生所学授于大众
2010年,郑小瑛在厦门工学院创办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并担任艺术总监。4年间,该中心将五部中外经典歌剧推上国家大剧院、福建大剧院等各大舞台,并获得中国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歌剧节”五项大奖及厦门市委宣传部表彰等荣誉。
这一次,“郑式”指挥法基础研修班又开在了老地方。
在开班仪式上,郑小瑛分享了开设课程的初衷。近年来,音乐集体表演艺术蓬勃发展,但其中的一些景象让郑小瑛十分担忧,如大众对指挥的错误认识等。音乐界对指挥没有正确的引导、权威的评价,这让身为指挥法老教师的郑小瑛耿耿于怀。
这些年来,郑小瑛为此奔忙。她受邀至全国各地开讲座,传授指挥法。但她发现,讲座不过是“蜻蜓点水”,效果不佳。
“指挥是音乐集体表演的领导人、司令员。大家看到的是指挥手舞足蹈的部分,但它的精髓、学问在指挥的脑子里、听觉里、判断里。”在郑小瑛看来,一位合格的指挥要看得懂作曲家的乐谱,懂得作曲家的思想内涵,能够通过艺术手法带领集体创造音乐。
“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手脚一挥就能当指挥,很容易。”郑小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离开讲台多年,她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将毕生所学传递给更多人。于是,她想到了给予她大力支持的厦门工学院。
开班目标
希望学员将来也开班
研修班上课时间是上午9点至12点、下午2点至7点,共8小时。这是郑小瑛定下的时间。厦门工学院音乐系主任邵燕担心郑老师身体吃不消,曾劝她将下午上课时间延迟至2点半,中午多休息一会儿,但郑小瑛拒绝了。
9月9日上午9点左右,学员们陆续走进教室。郑小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挪钢琴,直到位置摆放满意为止。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郑老师一贯这么认真严谨。
第二件事,她给学员们立了规矩。谱架前,笑眯眯的白发老人突然板起了脸:“我们没有时间了。”郑小瑛告诉学员们,研修课时间有限,不能等大家都会了再继续往下教。她建议学员们课后可通过观看课堂录像等,对授课内容进行消化。
她还分享了多年的指挥“秘诀”,即在指挥的谱子里做各种记号,如红色笔提示女声,蓝色提示男声。“谱子上没有记号的指挥是懒指挥,我保留抽查的权利哦。”老人的脸上扬起了一丝微笑。
在向记者介绍近期计划时,她说:“我觉得时间不等人了,我得在半年里完成这件事。”郑小瑛给研修班定的目标是,让学员们找到音乐里的语言,通过无声的手表达出来,“准确、有表现力、节省、美观,这是指挥法的要求”。
据介绍,研修班报名火爆,学员们均参加了筛选。在确定学员名单时,爱生心切的郑小瑛经历了一番纠结。直至开班前一晚,郑小瑛才最终确定20名学员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学员几乎都是老师,其中80%为大学老师。学员们被分成2个班,每两周上一次课,两个班穿插进行。有的学员来自吉林,开班后将开启两周一飞的双城生活。
对于学员们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郑小瑛十分欣赏,也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我会努力把我所知与你们分享,让你们在工作岗位上把正确的、先进的、科学的指挥方法传承下去,也希望你们将来能开这样的班,带动你们的身边人,让这颗种子发芽,提升国家的音乐教育水平。”
编写教材
专门译配外国经典
记者注意,来上课的学员们人手一本教材,名为《会说话的手》。据了解,这是郑小瑛专门为此次研修班课程编写的,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一年的指挥法课浓缩到了半年的时间里,含金量极高。
这本教材收录了40首经典曲目,其中26首中国经典、14首外国经典。外国经典曲目含经典歌剧合唱选段等,其中不少标注着“郑小瑛译配”字样。
实际上,这些有标注的曲目早已有多个翻译版本,但高要求的郑小瑛还是坚持自己动手,甚至彻夜工作。她根据多年指挥经验重新进行了翻译,使整个作品能以中文优雅的句法与韵脚进行演唱。这与郑小瑛坚持的“洋曲中唱”有很大关系。她认为,经典“洋曲”应该用国人熟悉的方式演绎,方能最大程度地被理解。
“教材里很多老作品,这些都是我熟悉的、适合做教材的、具有经典意义的好作品。”郑小瑛希望通过研修班学员将这些经典介绍出去。
郑小瑛也强调,研修班教的是基础,不是约束。“郑式”指挥法是她的集60年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一家之言”,她鼓励学员们在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