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溪阵头队表演撵神轿、舞神将,不仅传承了城隍文化,也增进了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 通讯员 郭妮妮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宗琴崔易通讯员郭妮妮)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内,4个城门分布着不同的庙宇,其中包括闻名海内外的城隍庙。这就是集美区惟一一个省级传统村落———城内。
城内又称霞城,村落内有保存完好的清顺治十八年就建成的城墙和城门“拱辰门”“临海门”等古迹,以及香火鼎盛的霞城城隍庙,还有近百座闽南古厝。
为了更好地保存传统古迹和城隍文化,在城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自发组织起来,重拾城隍文化,并依托城隍文化精神,致力于不断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将城隍文化发扬光大。
“走直线,手臂摆起来。”“爸爸,练得真好,加油。”每周五、周六的晚上,在后溪村的城隍庙前,总是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敲着锣、打着鼓,认真进行排练。他们当中,有年过半百的老人、而立之年的青年、活力四射的少年,甚至还有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提起后溪村,就不得不提坐落于此的霞城城隍庙。而提起城隍庙,就不得不说后溪阵头队。这支集合了全村力量的队伍,不仅是城隍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以城隍文化为据点,凝聚年轻力量建立了霞城义工队,鼓励就业、促进邻里和谐,展现出农村新面貌。
13岁少年带头
全家上阵齐参与
每逢庙会庆典或迎接海内外乡亲,他们身穿两米多高的神将外套,抬脚踏步,边走边舞,撵神轿,演绎着传统的闽南表演。这就是著名的霞城义工队里的阵头队。
霞城义工队分为阵头队和义工女队,男的撵神轿、舞神将,女的当义工、打军鼓,总共有160多人。他们之中有企业老总,有厨师,也有电工。在城隍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人不仅被带动起来,其他社人员也积极地参与进来。
2012年,这支队伍初步形成。抱着要重拾传统文化的想法,他们请来了指导老师,从定制神将装备到表演,都手把手教学。后溪村村长周勇坚表示,队伍里面的成员都是由村民组成,父子、兄弟、全家齐上阵的,比比皆是。
小雄今年19岁,他在团队里负责神将表演,而他的父亲林来团则主要负责抬神轿。2012年,小雄才13岁。那时的他就跟着父亲一起率先加入阵头队。有练武基础的小雄,比同龄孩子看上去强壮许多。
“小雄他很喜欢这些传统文化,没加入之前,也总是爱打游戏,睡懒觉。”林来团说,因为城隍文化改变了儿子的思想,再苦的训练他都能坚持下来,在训练时,他也常常邀请他的同学来参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城隍文化。
不仅如此,小雄的妈妈也受家人的影响,主动加入了义工女队,平时负责打鼓、后勤工作。
在义工队的微信群里,大家会相互帮忙。谁因工作忙,没空接孩子,只要说一声,有空的人就会主动帮忙接送。每年,队里的陈志渊、陈志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会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包上一份红包,而村长周勇坚更是积极地引剧团下乡,为老人送欢乐。
学步法挑水桶
肩膀长了一层茧
吃过晚饭后,来到城隍庙门口,在红彤彤的灯笼映照下,三五成群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他们肩搭肩、齐步走,穿着神将服装,后面跟着小朋友。他们模仿大人的模样,左右摇摆。再看那边,敲着鼓的中年妇女,为练习增添了气氛。而坐在大榕树下纳凉的老人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这就是霞城义工队排练的场景之一,没有专业的场地,随时随地都能练习。
在城隍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中,传统的表演方式也在时代更迭中,逐渐消失。年轻人要想重拾城隍文化,除了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外,苦练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每周末和节假日是我们固定的训练时间。”成员梁思木说,这个传统从6年前阵头队组建之初就坚持到现在,不需要特别通知,有空的队员都会自己过来。如果遇上下雨,大家就在晒谷场练习,即使满身大汗,也没人喊累。
锣鼓声响起来,广场前的台阶上,村里的老人带着孩子来看热闹。队员们轮流钻进两米多高的神将服装道具里,踩着高低交叉的步法,时而单人踱步,时而两人互拜。
“每个步法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有位来自台北的老师每年都会来传授一些新的阵头步法,大家有时间就不断练习。”梁思木一边练习,一边与其他队员交流心得,“从易到难,一点点积累”。
要将比自己身高高出近一倍的神将扛在肩头,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力气。每尊神将至少80斤以上,有不少队员是从没干过农活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根本抬不动。而年纪稍长的,面对的是400多斤实木打造的神轿。
“刚开始,我们就用扁担挑着100多斤的桶装水,在白虎岩来回走几趟,锻炼肩膀的力量。”这么多年下来,每个队员的肩膀上都长了厚厚的一层茧。
力量练起来了,也把很多坏习惯“练”没了。周勇坚说,队员们每次训练几个小时后,体力消耗比较大,回家就洗洗睡了,戒掉了爱喝酒、熬夜的习惯,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城隍文化为媒
两岸“亲戚”走得勤
今年5月份,在金门迎城隍活动中,后溪村的阵头队带去了传统表演,让两岸同胞连连称赞。其实,每年阵头队都要去台湾进行巡演交流,而台湾的城隍队伍每年也来后溪村“走走亲戚”。
据介绍,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周勇坚说,霞城城隍庙不仅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更是台湾其他城隍庙的“太祖庙”。
早在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将城隍文化带到台湾,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因此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他地方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当地建起城隍庙,共尊霞海城隍庙为祖庙。
如今,这段历史不仅铭刻在城隍庙的墙上,还成为两岸城隍文化的一段佳话。每年,在霞城城隍庙庙庆上,台北霞海城隍庙必定会来“走亲戚”。
现在,霞城城隍庙是福建省重要的对台交流点之一,而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也成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