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 记者陈理杰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璐 通讯员 叶珏)8月的阳光,热辣耀眼。
在鼓浪屿的最南角,时光把岁月故事堆叠进观海别墅中的草木里,看着它们荣荣而生。
黄世华老人缓缓抬起头,从记忆深处勾出点点回忆,他的父亲黄奕住,20世纪20年代投资筹办了厦门第一个商办自来水公司,并于20世纪30年代将供水管网铺上鼓浪屿。彼时,除了商船、客船之外,往来鹭江的还有运送自来水的汽船。
光阴似箭,水务集团接过了厦门城市供水建设发展的接力棒,在新时代的号角声中,投身供水事业。
每年,黄世华和妻子都会从国外回到鼓浪屿小住。近几年,鼓浪屿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岛上的供水压力也比以往增加许多。“尤其是这两年,岛上很多地方都在破路埋管。”黄世华对此很欣喜,岛上的供水工作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而这背后,是水务人于岛上不争朝夕、默默耕耘的结果。
今天,晨报记者就带您走近一位“守岛”多年的水务人,倾听他与这座岛的“水之梦”。
用双脚认识每一寸土地
“强诶,又出来巡街了?”
“是啊,刚去笔山路看施工现场。”
鼓浪屿岛的岛民口中的“强诶”或“强哥”,指的是水务集团厦门营业所鼓浪屿服务点的陈建强。无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你总能在鼓浪屿街头看见他穿着灰色的制服,忙前忙后。
“我走得很快,你们未必跟得上我。”明年就55岁的陈建强,走路带风,他打趣自己身体健康、未经历中年发福的原因是“每天健步走5到10公里”,然而这话背后却有着份无奈———鼓浪屿岛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陈建强又秉信基层工作是“靠走出来”的,每天上班时候便一直“在路上”。
陈建强虽不是鼓浪屿人,但他对琴岛的了解,细致到知道哪里长着几棵什么树的程度。“我用脚来认识每一寸土地,”陈建强对此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有时候,他比地图更“好用”,“哪根水管埋在哪里,是什么走向,问我就清楚了,不需要图纸”。
半个工作日过去了,陈建强的工作服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微信步数已有一万多步。
简单地吃过午饭,陈建强推着用简易购物车改装的工具车,来到复兴路上林奶奶的家里,为其调试新安装的水管。
通往林奶奶家的小巷,只有一人多宽,从前各家水管、水表,就沿着小巷两侧墙体肆意“生长”。前阵子,陈建强便为这条小巷重新规划并改造了水管布局———管道被埋入地下,水表也被统一划入用原木打造的隐藏式表箱里。
“强诶把水管工作做得很好。”林奶奶逢人就夸,“我们认识很多年了,他很热心,邻居们有关于用水的事,就会打电话麻烦他。他不仅帮我们规划好了新管道,这条接入家里的水管,也是他换的”。
如果你的手机里没有陈建强的电话,那就说明你还未在岛上长住。只要多住上一阵,你就会认识“包揽大小事”的陈建强了。他也正是水务人扎实、敬业的典型代表———在大街小巷,有无数水务人,为厦门的供水事业忙碌着。
用真情得到居民信任
陈建强还时时耐心倾听、关心居民,深受群众信任。
走在游客必经的龙头路上,你会觉得很清爽。一路上,你很难发现自来水管线、水表箱的存在,因为它们都被“藏”起来了。
为配合鼓浪屿供水管网改造,其配套供水设施改造也同步启动。2016年3月,龙头路作为示范路段,迎来“首发”改造。龙头路有上百户商家,当时,大多数商家对配套供水设施改造是持反对意见的。
说服商户同意改造设施的烫手山芋,最后落到陈建强手上,大家都认为这事“只有强诶搞得定”。而陈建强也不负众望,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每天都用超过10个小时的时间逐家逐户做工作,“最多的一户,我谈了五次”。
陈建强说,其实与用户们沟通有技巧,就是要真心为他们着想。比如主动关心用户们的管道、水质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小问题或疑难杂症;换管的时间也尽可能紧凑,把停水时长控制在两小时以内。
为了美观,原本“到处爬”的自来水管线,被横平竖直地收进了背街小巷的墙体上,再统一纳入隐藏式水表箱中。就连小到如管线拐弯时的角度这样的细节,都被陈建强精心考虑。而所有的设计,均由他一人操刀。
2016年至今,鼓浪屿共改造完成500个表箱,超过2000户居民或商家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