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精细化设计示意图
海西晨报讯(记者郭钦转)随着厦门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慢行道路系统的更加便利,未来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厦门人选择“公交+慢行”绿色出行。
昨日上午,市规划委副主任任国岩轮值市长专线时,解读了“厦门市绿色慢行系统规划”,并对厦门未来的交通作了以上展望。
“一环三区三带”的岛内步行系统,“一环一横一纵”的岛内自行车道系统……这份规划为厦门市未来慢行系统描绘出了初步轮廓。市规划委邀请市民朋友积极提供建议,共同描绘厦门慢行系统的美好蓝图。
规划理念“公交+慢行”绿色优先
在这份规划中,清晰地体现了一种规划理念,即绿色优先。
绿道与慢行系统的建设理念贯彻于厦门市历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交通发展战略及综合交通规划中。此规划要把“公交+慢行”确定为厦门交通结构的主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并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全天候慢行系统、环山步道系统、自行车快速道系统等高品质慢行系统建设。
据介绍,增加慢行交通设施,是为了让厦门的整体交通更加绿色,更有效率。
一项针对厦门人的调查显示,目前,三公里以内的路程,不少市民选择驾车出行。这种方式不环保,也未见得高效率。
市规划部门希望,通过对慢行交通系统的完善,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更多便利,从而引导市民自觉采用“公交+慢行”的绿色方式。
未来,随着厦门轨道交通系统、慢行系统的不断完善,绿色出行将成为市民出行的主流选择。
步行系统串联多个山、湖、湾
目前,厦门市已经陆续策划建成了五缘湾步行系统、老铁路步行系统、环筼筜湖步行系统、东坪山步行系统、含演武大桥观景平台的环岛慢行系统等项目。
不过,这些系统许多仍然是相互割离的,缺乏步行系统的通达性和系统性。
对此,厦门岛步行系统规划结构为“一环三区三带”。根据本岛城市空间特点、景观资源及城市功能的分布情况,利用已建步道为基础,规划策划了厦门岛步行系统项目,用联系廊带串联起各个现有的步道系统。
按照等级和功能划分,厦门本岛步道网主要分为市级步道和区级步道两个层级,各级步道功能和作用各有侧重。
市级步道主要串联滨海节点及狐尾山、仙岳山、筼筜湖、五缘湾、东坪山等本岛主要山水节点。区级步道连接区级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主要服务周边。
今后,厦门还将陆续推进狐尾山、仙岳山、虎仔山等山海步行廊道。
自行车道将来可“O”型环岛
目前,厦门的自行车道还没有实现从“C”到“O”的环岛闭环。根据规划,岛内自行车道“一环”中的西北段将得到完善,实现自行车的环岛通行。
2010年起,厦门全力推进自行车道系统的复兴,修订了厦门市道路横断面标准,并相继建成了厦门岛内、海沧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网络。同时,结合“自行车专用道+地面自行车道”改善方案,厦门因地制宜策划建成国内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道。
接下来,厦门将打造岛内外“带状+组团”的自行车道。其中,岛内自行车道骨架系统呈一环、一横、一纵串四区的格局;岛外自行车道系统骨架则呈串珠式格局,即依托环湾滨海自行车道,重点完善海沧新城、马銮湾新城、集美新城等6大组团。
慢行系统如何精细化设计?
根据规划,市规划部门有计划对厦门绿色慢行系统进行精细化设计与建设,完善街区网络、细部设计、配套设施等,持续构建安全、顺畅、舒适、美观、无障碍的慢行环境。
1.打通老城区断头路
规划拟建立适宜步行、骑行等小尺度出行的街区设计和路网形式,加密并完善慢行系统网络。
在传统的城市机动车网格上,分隔形成更为细分的适宜行人的城市机理,同时分割出更小的街区来营造更好的步行环境。
将来,为解决慢行系统的便利性,更多老城区的断头路有望被打通,至少是让行人、自行车能够通行。
另外,将充分利用好福厦铁路岛内段改造期间同步建设的下穿通道,打通两端衔接道路,形成东西向联系通道,分担仙岳路等干道压力。
2.推广二次过街方案
一些4车道以上的路口采用二次过街,将缩短行人过马路平均时间,增加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该方法是将行人过斑马线的过程分为两段,利用不同车道的亮灯情况,更有效率地统筹过马路时间。
市规划部门对二次过街做了专门研究,并在市区多个路口进行了试点,效果良好。下一步,在适宜的时机,将协调相关部门对该做法做进一步推广。
类似的精细化设计,将不断提升厦门的慢行系统设施水平,保障慢行系统的路权优先与安全可靠。
3.公交与慢行无缝衔接
为了实现市民“公交+慢行”出行的真正便利,规划将加强步行、自行车与轨道、BRT站点、公交枢纽等的良好衔接,改善轨道站周边的重要人行通道,并结合轨道站设置立体过街设施,形成以轨道为中心的步行交通系统。
具体来说,在公共交通枢纽规划中为自行车停车区预留位置,为居民小区规划通往公共交通枢纽的慢行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