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建成的厦门站是全木结构,像个小木棚。(资料图)
外观大气磅礴的厦门北站。(本报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厦门日报讯 改革开放前,厦门火车站的外观还是一个小木棚,历经40年发展蜕变,如今,它犹如“白鹭展翅”的外观和2.76万平方米的“肚量”,一跃成为沿海大站,也是厦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更大的变化在岛外――2010年4月,具有闽南特色“燕尾脊”建筑外貌的厦门北站在集美后溪镇恢宏耸立。随着它的投用,厦门北站不仅与厦门站形成隔海遥相呼应之势,也实现了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干线――沿海快速通道的重要节点功能。
两个铁路车站的发展变迁,为厦门建设史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的“前世今生”无疑是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发展缩影。
变迁从小木棚到交通枢纽华丽蜕变
最初仅两趟列车
20多年后有了两座站台
1957年4月12日,“1.0版”厦门站建成,总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只有开往鹰潭和福州的两趟列车,地位很低,堪称全国铁路的“盲肠”。
“那时建成的厦门站是全木结构,像个小木棚。”原南昌铁路局福州分局副局长兼厦门铁路办事处主任周修岳说。周老先生今年已经81岁了,铁路刚开通时厦门站的照片,是他的珍藏。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厦门火车站进入“2.0版”――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站开始翻建。当时,为了决定厦门火车站到底修多大,各方还进行了一场“较量”。
“最初,厦门站的规模被要求按照客流量来建,但那时厦门站每天客流量1500多人,算下来只能建4000平方米,”周修岳说:“厦门作为特区,将来一定会有飞跃式的发展,铁路建设更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4000平方米的车站怎么够用?”
为了能让车站建大一点,厦门努力争取――当时,铁道部领导先后来了6位,来一次,厦门站面积就增大一点。最终,1983年5月站房投用时,规模达8350平方米,站台两座,在华东地区算是比较大的客运站,且车站内外的设施也较超前,如站内预留了自动扶梯的位置。
新一轮改扩建
形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进入新世纪,“2.0版”的厦门站客流经历了跳跃式发展,尤其是福厦、龙厦、向莆、厦深铁路相继开通后,进入“动车时代”的厦门站出现客流“井喷”――2011年,厦门站旅客吞吐量首破1000万人次,高峰每天五六万人次,而当时的站房设计能力最高聚集人数仅1500人/小时,两列旅客列车的乘客就能将其“塞满”。
彼时的厦门站,不仅严重不适应铁路运输需求,也影响着民生出行感受:每逢春运,旅客都要在站前广场上候车。
2014年3月1日,厦门站迎来“3.0版”扩建工程,其使用了现代化站房设计理念:车站分为南、北两个站房,高进低出,进、出站客流实现分离,站场规模扩大至5站台9股道,列车接待能力大幅提升。
“在扩建期间,厦门站还采用了‘建成一部分、投用一部分’的方针,满足客流需求。”一位经历当年扩建工程的铁路老领导介绍。2015年2月4日,厦门站南站房率先交付并投用;2016年1月24日,厦门站北站房交付并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厦门站完成“3.0版”扩建。
如今的厦门站主站房,外形如展翅的白鹭,既有厦门滨海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具强烈的时代感。其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最高聚集人数可达4000人/小时,配合多条道路纵横站区,成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影响极大地推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
建成厦门北站
成为客运干线重要节点
升级为铁路枢纽,厦门必须要在沿海铁路大通道上设站――毕竟不是所有的车都要进出厦门岛。2007年9月,厦门北站在集美后溪镇破土动工,定位为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干线――沿海快速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为了满足动车时代的高速发展,厦门北站在建设中采取超前设计,在当时创造了三项建设纪录:具有最大无柱候车厅的高速铁路站房(屋盖双向跨度132米×220米);首次在大型铁路客运站房中采用双向巨型混合框架结构体系;首次在屋盖中应用双向不等高交叉桁架组成的新型网格结构。
2010年4月,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燕尾脊”建筑外貌的厦门北站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开始投用。
落成后的厦门北站规划面积为47000多平方米,为三层建筑,建筑总高度66.78米,按最大聚集人数5000人为设计标准,其拥有14条股道,6个站台,候车环境可媲美机场。主站房除了屋顶为闽南特色的“燕尾脊”式,外墙及内部穹顶都运用了新材料,极具文化气息,成为厦门“地标式”建筑。
岛内外两翼齐飞
去年客流达3108万人次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厦门铁路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叹。比如,记者查询当时的报道发现,2007年厦门北站建设时预测的客流数据为:到2018年,厦门北站旅客发送量达60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64对。事实上,如今的厦门北站无论是客流还是开行列车对数都已比预测数据翻倍还多。
2017年,厦门站、厦门北站的客流总量已经达到3108万人次,且继续保持每年两位数增长势头。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厦门站、厦门北站的建设是划时代的――它们不仅将特区带入动车时代,也盘活了厦门的客流、物流,乃至商贸流、产业流……
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厦门铁路极大地推动了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比如厦门北站周边已从当年的村庄田野变为核心城区,成为服务于厦门全市乃至整个闽南、闽西地区的最重要集疏运枢纽。
未来,厦门将继续围绕铁路枢纽开展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随着福厦高铁的建设,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将出现在厦门,同时,在厦门北站附近,还将建立起一座崭新的高铁站点。特区发展,将搭乘高铁越跑越快。
【项目名片】
厦门站
建于1956年,1957年4月投用,是鹰厦铁路、福厦铁路的起终点站。
厦门北站
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岩内村,于2010年4月26日启用,是福厦铁路的一个车站,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的起终点站。
【数据快览】
厦门站第一代站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扩建后的第二代站房面积为8350平方米,如今的厦门站站房面积达2.76万平方米,北广场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南广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
厦门北站总投资近11亿元,总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66.78米,站房高架候车厅跨度132米、长度220米,包括约1万平方米的主候车室、约1500平方米的团体候车室、约1500平方米的无障碍及母婴候车室。
【所获奖项】
2015年5月,厦门北站获2015年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工程奖。2016年4月,厦门北站获第十三届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