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远向记者介绍产品 东南网4月10日厦门讯(通讯员 文/郑素描 图/陈嘉新)“当了那么多年兵,还回来当农民!”1990年,当了五年兵的郭永远退伍。兴趣使然,他决定从事农业。当时,父亲一句质疑,让他记忆犹新,却也激励着他奋斗至今。 “不能放弃,这是我的理想。但我要做的不是一个传统农民,而是新时代农民。”如今,作为厦门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郭永远,常受老父亲的褒奖。一路走来,郭永远从一个农业承包户到全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经历了什么,让老父亲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本期同安“乡村振兴带头人”系列报道,我们一起来探索郭永远让父亲动容的“秘密”。 敢于吃螃蟹 “不可能”成了“可能” 同安的三秀山山清水秀。山脚下的厦门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生机勃勃。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郭永远带着农民朋友顺利接了一笔笔订单,成功收获了一桶桶金。之前,这般的顺利可望而不可及。 1996年,郭永远和朋友们承包150亩耕地种植红紫苏,并接受几家大公司的口头订单。订单多了,郭永远招呼当地的菜农一起参与订单生产。刚开始,市场稳定,合作颇为顺利。后来,价格波动,零散的合作方式使得双方经常产生矛盾,口头的协议履行率低。 这时,成立组织统一签单是权益保障的最佳方式。“当时,有人建议我们成立公司。90年代的我们,都认为农民开公司不可能。”郭永远揭秘了所谓的“不可能”。 公司开不了,郭永远没放弃。他四处咨询,打听到可以成立协会,“厦门市同安明溪蔬菜协会”2005年成立。虽然只是民间性组织,但菜农们经由协会接订单规范了,方便了。有书面合同的约束,合同履行率直线上升,一年的交易金额就有600多万。 业务越做越大,耕地承包拓展到了其他城市。“2006年左右,我们看中了漳州的地,想去承包。当地人以协会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承担法律后果为由,拒绝和我们合作。”郭永远意识到,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迫在眉睫。 郭永远介绍,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当年9月3日,全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厦门三秀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具备了法人资格,菜农们通过合作社开展各类业务,从此,“不可能”成为“可能”。 |
相关阅读:
- [ 02-22]妇联贷款壮规模:一个东北农家的五次“决定”
- [ 12-22]“村企共建”共同致富 翔安马塘村发展模式获赞
- [ 07-25]厦门白交祠村成立同安首家农村旅游股份合作社
- [ 05-23]2017年厦门市夏季创业项目推介会本周四举行
- [ 10-13]“鱼专家”带动乡亲们养鱼致富 鱼苗一眼知雌雄
- [ 07-23]新西兰生活:买房租房特贵 生娃可致富
- [ 07-28]欧林雅竹纤维毛巾亮相《致富经》
- [ 04-13]致富之路原来就在优客龙进口便利店身上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