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献花缅怀烈士。(记者 姚 凡摄)
昨日,许多市民群众和烈士亲属战友等来到烈士纪念碑,缅怀祭奠先烈。(记者 姚 凡 摄)
一名小女孩献上一朵小白花,缅怀革命先烈。(记者 姚凡 摄)
厦门日报讯(本组文/记者 廖闽玮)
【忆往】
聆听英烈故事 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周宏兆指了指前方的厦门革命烈士纪念碑说,“你们看碑上‘英烈雄风永镇海疆’八个大字,这是陈毅元帅题写的,我们身后的陵墓内安放着1034位烈士的遗骸、骨灰。”13岁的大儿子周程容仰望着纪念碑说,“爸爸经常给我们讲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的故事,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我知道,有了他们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周宏兆是一名货车司机,“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讲起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现在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更不能落下。我把这些故事再讲给孩子们,希望他们从小就能将这些英烈的精神传承下去。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商治涛是思明城市义工,一大早,他就带着70多个孩子来到厦门烈士陵园。“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小学,大家都是在一个家长交流微信群中认识的。加上孩子的父母,我们今天来了140多人。”商治涛打开挂在腰间的“小蜜蜂”,“孩子们,我们先去纪念碑前给烈士鞠躬。”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跟在商治涛后面,没有嬉笑,没有吵闹,满是敬意。
商治涛告诉记者,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一定要给他们最正能量的教育。“我是山东人,1949年,我们那边不少战士都来到厦门,参与了重要战役。英雄已长眠,但他们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为祖国献身的民族精神,将一直指引我们前进。”
陵园中,小朋友、学生占了半数,他们将手中的白色纸花挂上树枝,在纪念碑前低头默哀,听大人们讲着先烈的英雄事迹,一颗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热爱祖国的种子正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传承】
继承先烈遗志 在各自岗位奋发图强
昨日,无论在厦门烈士陵园,还是薛岭山墓园,前来祭扫烈士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有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但当站在英烈们的陵墓前默哀时,所有人心中的火苗都被点燃——在如今的新时代中,我们更应奋发图强,努力前行。
刘晓军是岛外一家鞋材企业的职员。昨日一早,他就捧着一束鲜花,先坐公交车再转地铁,早早来到厦门烈士陵园。“就算不是清明节,有空的时候我也会来这里缅怀先烈。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太平生活。”刘晓军轻轻将鲜花放在烈士陵墓前,“先烈们的英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工作上我会更加努力,平时我也会定期去献血,多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看到孩子们在纪念碑前唱着少先队队歌,信群超用手机录下小视频,“我是一名教师,这两天来厦门旅游,今天特意到陵园来瞻仰先烈。”环顾了一下周围祭扫的人,信群超说,“这样的氛围真的很令人感动,我看到大家对先烈的缅怀,更加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回到安徽,我也要多给孩子们讲先烈的故事。”
在烈士墓边,韩恩典把掉落在地上的纸花重新绑在树枝上,路边的矿泉水瓶,他也收集起来投进可回收垃圾桶内。“我是一名志愿者,每年清明节都会来缅怀先烈,已经快十年了。”他说,烈士们对祖国、对家园深沉的爱让他充满力量,“现在我们生活这么美好,我还是要像他们一样,为守护家园做一些事。”韩恩典说,包里就装着红马甲,一会祭扫完就要去中山路做志愿服务,“也希望能带动身边更多人加入我们。”
【故事】
几十年寻访
终于找到大伯墓地
昨日上午9时许,谢先生带着孩子来到薛岭山墓陵园烈士陵园,和过去七年一样,他在大伯谢祥柯的坟前点起香烛,摆上一红一白两个馒头,还有一袋水果和一瓶酒。
他说,大伯是1957年在江头一带执行任务牺牲的,“如果他活到今天,也有83岁了。”他回忆说,此前数十年,自己和家人都在龙岩武平,交通不便、讯息不通,连大伯安葬在哪都不知道,直到八年前迁居厦门后才找到大伯的墓地。
“我们每年都来祭奠,重要的是陪伴”。谢先生还在坟墓周边摆上了一些鲜花,表达追思与悼念。
解放军战士
为烈士的墓碑描红
战士为烈士扫墓。(记者 何炳进摄)
在另一位烈士余德昭的墓前,来了十多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
他们带来鲜花和香烛,缅怀这位自己连队的烈士。一位战士仔细地拿毛笔蘸上红漆,将烈士墓碑的字一一描红。
另一位战士说,他们每年都会来祭拜这位先烈,自己已经来祭拜了七八年,但可惜的是,目前没有找到这位烈士的亲人,每年祭拜也都没有遇上,“找不到他的亲人,我们就是他的亲人。”
每年驱车来
带上岳父爱吃的菜
有一家人来到烈士陈昌贵的坟墓前,其中老太太已经满头白发,带着子女忙前忙后,摆上菜肴祭品。
陈昌贵的女婿罗先生说,老太太是自己的岳母,就是烈士陈昌贵的爱人。“岳父是1965年牺牲的,我们家住漳州,但每年都会开车赶来厦门祭拜,哪怕岳母年纪大了也是如此。”罗先生说,“我们带了岳父生前爱吃的炒米粉、猪肚和鸭蛋等,都是岳母在家亲自准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