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去年开始恢复阵法操练,广泛招募青少年队员 小操队在何厝代代相传。何而凯的父亲、爷爷、曾祖父都曾是小操队的成员。 完整的阵法表演需要上百人,精简的阵法也需六七十人。虎头阵和旗阵都需要青少年来担任队员,前些年因人手不足,阵法表演停滞了10多年,但是单练和对打项目一直持续开展训练。去年8月,何而凯和热心的队员在村里广泛招募队员,重新开始阵法的练习,许多青少年都加入其中,如今小操队已经有70多人。 阵法的恢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10多年没有练了,对一些套路、步法的印象已经模糊。”何而凯说,老队员们凭着记忆一步步尝试,并请教村里的老人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基本恢复阵法,并开始操练。 【坚持】 孩子们不惧磕磕碰碰,白天上学晚上操练 何而凯说,最头疼的还是队员的培养。有的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课业压力大,或者去外地上大学了,可能就不来练了,因此得不断培养新人。幸好有些队员坚持了许多年。30岁的鼓手何志超,从5岁就开始学习打鼓,一直没间断过。而阵法的变化,正是靠着锣鼓队指引。有一些队员虽曾因学习、外出或入伍离开了一段时间,但后来又回来参与。练习对打难免磕磕碰碰,但是队员们一点都不介意,更没有人因为受伤而退出。 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都是义务参与其中,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最小的只有9岁。白天队员们要么上班,要么上学,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练习。 看着阵法恢复,看着这么多的孩子参与其中,老人们都特别开心。93岁的何朱清以前是小操队的一员,如今虽然年纪大不能上阵,可是他只要有时间,就拄着拐杖来看大家训练,并提提意见。有时看着孩子们拘谨的样子,他会着急大喊:“要大声,要整齐,要有气势!” 【链接】 “兵器”有上百把 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 走进何厝顶何社,沿着四通八达的村道往里走,在顶何社300号前的小广场,地上画着正方形、圆形的线,这便是小操队平时训练走位的地方。300号楼的二楼,是小操队的“兵器”陈列室。各种长短兵器、虎头盾、“火铳”甚至鱼叉、锄头等,加起来有上百把。最重的特制双板斧一对就达14斤,最长的是二丈槌,将近4米长。 这些“兵器”有的已使用二三十年,如其中最具特色的虎头盾,竹编的骨架,布上有手绘的虎头图案。老旧“兵器”要更新,并非易事,因为有些“兵器”需要藤艺、竹艺方面的艺人,在厦门很难找到这样的艺人。只要有时间,何而凯就会到漳州、泉州转转,找材料、找艺人。 何而凯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漳州的竹编师傅定制虎头盾的骨架,在网上买了“枪头”和铃铛,和队员们一起安装。藤盾则是找了安溪的老手工艺人制作的。以前的老旧“兵器”大多是木制的,如“斧头”,敲到地板易开裂,于是何而凯就将其改成空心不锈钢材质,轻便且不易坏。 除锈、上漆、维修等,靠的都是队员自己。有些旧“兵器”虽然不能用了,但也舍不得扔掉,因为这些承载着村民们的回忆。 |
相关阅读:
- [ 03-08]混装生活垃圾 思明区两名清洁工被责令整改
- [ 03-06]厦门市“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思明启动
- [ 03-06]厦门思明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杨松静:玫瑰自有留香时
- [ 03-06]思明团区委整合社会各界资源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 [ 03-06]思明区满城志愿红 以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常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