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讯(记者 香卉辉 通讯员 刘启国黄迪)日前,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单位复评,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文明的冠冕,来之不易。 过去的一年,厦门食药检研院不仅为国争光,将厦门标准成功送入了《国际药典》,还承担国家药品评价项目,探索药品潜在风险,高水平保障金砖食材安全更是受到外宾追捧。他们用头脑的智慧和手中的仪器,牢牢筑起一道饮食用药的安全防线。 为国争光 厦门标准被《国际药典》收录 不久前,一封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感谢信流传在厦门食药监管系统,信中,厦门市食品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获得世卫组织大力点赞,称其为“杰出案例”和“里程碑”。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最近,由厦门食药检研院负责起草的甲苯咪唑片质量标准顺利完成了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最终被收录于2017版《国际药典》,成为去年我国仅有的被WHO《国际药典》新增收载2个品种之一。 这不仅在厦门是首次,在整个福建省也是开创了先河。 要知道,《国际药典》作为世卫组织的“金字招牌”,主要收载原料药、辅料和制剂测试的推荐分析方法和标准,供各成员国免费使用,并供WHO药品国际招标采购时使用。想要起草一个品种的标准绝非易事。不仅从实验、起草到收录,整个过程要求非常严格,最少要经过10余次反复修改,最终还要通过重重审定“关卡”。一般需要两三年,甚至四五年的时间。 而在2014年,当时世卫组织面临的难题是,作为治疗土源性蠕虫感染疾病重要药品的甲苯咪唑,经国际招标采购后,在非洲临床上出现了疗效不一致的情况。于是,世卫组织向中国药检机构发出“英雄帖”,寻求解决办法。 厦门院作为我国参与《国际药典》标准起草的11家药检机构之一,接下了这个任务。随后,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厦门院最终发现了药品晶型的问题,看似一样的药品却含有不同晶型,效果也截然不同。随后建立的甲苯咪唑有效晶型(C晶型)的红外特征鉴别方法,更是颠覆了此前国际上对这种药的惯用鉴别方式,被收录进入2017版《国际药典》。 这一突破性发现,让厦门院的标准制定和分析检验水平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认可,世卫组织在感谢信中称赞厦门院起草的标准,“将成为WHO通过《国际药典》服务患者的杰出案例,同时将成为WHO加强驱虫药质量管控的又一座里程碑”。 2017年,厦门院再次承担利托那韦(原料、片及口服液)《国际药典》起草任务,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正有序开展中。 |
相关阅读:
- [ 02-01]厦门海事局:织密春运海上交通“安全网”
- [ 01-31]殿前街道、殿前市场监督管理所积极营造良好食品安全氛围
- [ 01-31]2017年厦航旅客运输量为3176万人次 安全飞行58万小时
- [ 01-30]取暖神器“暖宝宝”存安全隐患 实验:鸡蛋都能被烫熟
- [ 01-26]湖里区兴园社区举办迎新春暨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