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厝镇2017年度村容环境卫生总结表彰大会举行。
厦门日报讯(记者 王元晖 通讯员 吴善营余庆东)上周五上午召开的内厝镇2017年度村容环境卫生总结表彰大会上,坐在第一排的都是平日默默无闻奋战在环境卫生整治第一线的环卫工人及志愿者。《2017年度翔安区112个村(居)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考评全年总评的报告》,如同专门为其“定制”的成绩单,摆在了他们的面前――这一年,内厝镇环境保洁总平均分全区第一,全镇17个村居9个优秀、8个良好,彻底消灭及格村,优秀率全区第一。在内厝密集实施的乡村振兴计划中,如今“生态立镇”“环境优先”等字眼特别引人注目。
“亮成绩,兑承诺,找差距,定目标,再动员”,闪耀在领奖台上的,还有琼坑村、黄厝村、许厝村等9个优秀村居。除了市、区奖励外,内厝自身还“大手笔”地给予其10余万元到20余万元不等的镇级奖励金。
“让家乡更干净、更美丽,尽我们的一份力,没什么好说的。”会上,不少受表彰者都这样表态。实际上,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正映衬着内厝镇党委、政府“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的执政理念。
会后,这些“英雄”们摘下胸前的鲜花,像平时一样拿起工具,迎着略带寒意的阳光迈向环卫工作的第一线。而对于村居,内厝及时兑现承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为了让站在新起点上的它们更好地出发。
鼓民心,擂战鼓,这场会的初衷,透过他们被激发起的昂扬斗志,已经清晰可见。
群策群力
村镇面貌焕然一新
每天清晨推开房门,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便会迎面扑来。最近,位于内厝镇北部山区的琼坑村常常都能看到慕名前来的游客,令他们感叹的,不仅是随处可见的垃圾运转车以及遍布乡村各个角落的垃圾桶,还有早已融入当地农民心头的垃圾分类习惯。
这种“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垃圾分类处理经验,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琼坑,推向了全厦门市容环境治理的显目位置。而如今生活在垃圾分类“示范村”的琼坑人,谈及自己的生活环境时,内心总是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环境是最大的民生”,频频出现在内厝镇党委、政府各项会议上的这句话,也是内厝镇专门成立的以镇长黄亚祥为组长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中每个人的座右铭。推进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在这里无疑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中心工作。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农村地区做好这项工作,要比中心城区付出更多的艰辛――内厝镇把其中的一个着力点,放在城乡环境整治人人参与氛围的营造上。仅去年,内厝镇就为此张贴宣传横幅208条,走乡入户分发垃圾分类宣传单40000份,通过信息平台、微信宣传430次。尤其是,他们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部分到整体,采取“白+黑”等宣教模式,把垃圾分类的理念普及到千家万户。
这个周末冷雨霏霏,92580志愿者联盟、内厝青创会的不少志愿者,又在莲塘村口“摆摊设点”,向过往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常识。其实在内厝,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早已超越了政府部门的范畴,而成了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从“带头做”,到“一起做”,再到“我要做”,这一主线,牵动着全镇每个人扮靓家园意识的转换,也拉动着古朴村镇面貌的提升。
着眼大局
乡村振兴全速推进
昨天雨后的广场上,许多村民说,能生活在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莲塘,与青山绿水为伴,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他们口中的“幸福”,不正是当地党委、政府一直在强调的“获得感”吗?看似“局部”的村容环卫工作,联结的不也正是事关全局的乡村振兴的庞大工程吗?
内厝镇在环卫资金上的“高投入”,有力地印证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去年,该镇及时下拨市、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专项行动以奖代补资金146万元,投入440万元用于更新环卫设施设备和环境卫生整治,同时投入203.04万元用做镇级配套奖励金,其中40%用于城乡环境卫生整治、40%用于奖励村居干部、20%用于奖励保洁员。
而用镇里一位专门负责环境卫生整治的干部的话来说,内厝能取得如今亮眼的成绩,与其“村民能参与、财力能承受、质量能保障、面上能推广、长期能坚持”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创新性举措是密不可分的。继琼坑村、莲塘村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建设启动之后,锄山村、后田村、前垵村、后垵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也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强大引擎中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