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城事 > 正文

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返璞归真 探索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2017-12-25 15:53:47黄文水 来源: 厦门网  责任编辑: 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原标题: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返璞归真 探索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改造提升后的古窑公园。

  综合治理提升的莲花村,充满乡土气息。黄文水摄

厦门晚报讯(文/记者 黄文水 通讯员 黄嘉炜 图/厦门晚报 黄文水)莲花山下莲花溪,莲花溪畔莲花村,莲花村中莲花池,莲花池里开莲花。在同安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与莲花有着不解之缘。在同安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莲花镇莲花村守望乡愁、返璞归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莲香馥郁的生态发展之路,推动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

【旧貌新颜】

让童年记忆中的月眉溪重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两行大字,镶嵌在闽南红砖墙上,记录着莲花村的探索足迹和热切向往。

昨日,记者走进了改造完毕的莲花村古窑公园,这里保留有原生态,也营造了新景观,古窑修旧如旧,碎石铺就特色广场;停车场自然错缝铺设,用的是拆下的旧石料;同字厝广场的红瓦窗花小矮墙,围合古厝静谧的空间,石磨、石臼、踏马石等老物件,平添了几分乡土味,一批老建筑修缮加固焕发新的生机。

“闽南红砖贯穿始终,融入铺地、景墙、树池中去,融于古厝、古窑等。”莲花溪小流域示范段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方负责人上官钦水深谙闽南风情,这些元素的运用旨在唤醒乡村记忆。全长1公里多的月眉溪,潺潺穿村而过,通过截污、清淤等生态恢复工艺,逐步恢复原有景观。“孩童在溪里戏水捉鱼,老奶奶在溪边洗衣裳。这是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月眉溪,我们要让这样的场景再现!”

去年,莲花溪小流域示范段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完工,乡村旧貌换新颜。“蚊子、苍蝇不见了,环境变好了,周末的时候游客的车停满了村庄广场。”85岁的莲花村村民叶土著乐呵呵地说,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也有很大进步。

【综合治理】

一溪双核十六节点,拟创建星级景区

莲花溪小流域综合治理让古老的莲花溪恢复了灵动,她像一条玉带,把村庄、果园、莲池、古厝、老桥等连起来。莲花镇人大主席林素梅说,以莲花溪为主线,莲花村片区和后埔村片区为双核,串联周边同字厝、安字厝、古窑公园、莲花世界、佛心寺等,构成“一溪、双核、十六节点”的布局,拟创建星级景区。

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综合治理,原本分散的众多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得以有机串联。比如,依托同字厝、安字厝等建筑群,改造提升古厝广场,今后将创办闽南学堂、文创基地;保护提升瓦窑遗址为古窑公园,传承闽南红砖文化;以台湾九品香水莲为特色的莲花世界,引入台湾有机农业作业方式,拟规划两岸莲荷文创园区,实现两岸相融、村企共建。

值得一提的是,莲花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工程(二期)也将在近期完工。莲花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包含岸上慢行系统和慢行系统配套建设,其中慢行道长约3公里同,机耕道长约1.3公里;项目水土保持包含了2.3公里流域河道水生、湿生绿化提升、岸上慢行系统周边绿化提升等。

【融合发展】

试点新模式,整合提升乡村旅游资源

“生活向好,生产向优,生态向美,体现了‘三生融合’。”莲花村党支部书记叶英豪说,莲花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以来,乡村新气象随之显现。目前,莲花溪小流域整治一期已全面竣工,二期项目正在收尾,通过小流域治理,莲花村提升了村庄环境品质。这两天,莲花村宫边自然村美丽乡村二期开建,一期项目已于今年8月通过验收,村庄截污纳管项目今年1月投用。

据介绍,莲花村的乡村振兴,立足于以同字厝等古民居为载体,以乡村文化与创意文化为内涵,辅以精致民宿、民俗体验、禅修中心、温泉疗养、农业观光等,做到原居民的权益不变、原住房的结构不变、原街巷的风貌不变,实现风貌得到保护、文化得到延伸、村民获得实惠。近期,还争取与市属国企达成合作协议,村企共建形成合力,助力村强民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莲花镇镇长梁景忠说,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莲花村,将成为同安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探索“国企+村集体+农户”的创新模式,以莲花村为试点,通过整合提升莲花镇的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转产成为产业工人,推动村美、民富。同时,依靠群众,培育文明乡风,实现生态文明与乡风文明的统一。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