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变身美食聚集地推广地道名小吃 沙坡尾旧厂房飘出闽南古早味
沙坡尾“吃堡”由旧厂房改造而成。
市民在吃堡享受美食。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夏思萱)想吃地道的小洪四果汤、水门国仔面线糊、阿国面煎粿、九户臭头猫仔粥……不用再千里迢迢跑到漳州、泉州等地了,来沙坡尾一趟搞定。
这个月,位于沙坡尾58号的厦门鱼肝油厂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了闽南美食的聚集地――吃堡。这个旨在推广闽南地道名小吃的美食城开业十余天来,已经成了厦门市民和游客争相体验的好去处。
吃堡的惊艳亮相,是沙坡尾有机更新持续推进的生动案例。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业态提升,将闽南文化、历史民俗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沙坡尾成为一座建筑混搭、文化多元、创意无限、富含生活气息的“活态博物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老城有机更新的道路。
古早味唤醒浓浓乡愁
沙坡尾,是厦门港的发源地。在这里,思明区尝试以有机更新的理念,来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来唤醒居民们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
老板刘振量纷飞的铁铲下,一颗颗新鲜肥大的海蛎混合着地瓜粉、蒜叶,在铁板上滋滋作响。一边看着刘振量煎海蛎煎的手艺,一边听着美食的故事,65岁的“老厦门”王华在一旁频频点赞,“很享受”。
浓浓的古早味洋溢在整个吃堡里。年近六旬的宫春燕和老公一个接一个档口逛下来,脸上一脸满足,“沙坡尾本就是一个很老厦门的地方,现在又有了这样一个新的地方,集合闽南的地道美食,更有历史的味道了。”
实际上,地处沙坡尾的厦门鱼肝油厂自2007年搬迁以后,老厂房一直闲置。今年,轻工集团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在保留原有工业印迹的基础上,融合了美食文化、渔港文化、疍民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为这栋沉寂了多年的建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放下泉州市南俊路的老铺,陈建国带着土笋冻、芒果爽等“中华名小吃”来到了沙坡尾,爽朗的叫卖声让他的档口生意红火。
目前,沙坡尾吃堡已入驻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舌尖上的中国”推荐商户19家,省市级以上老字号22家。据悉,未来这里还将引进更多中华名小吃、中华老字号,为沙坡尾注入源源不断的闽南美食文化。
有机更新打造文化生态街区
每天,附近的渔民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厦港龙珠殿王船展示馆走走看看,这里不仅有那艘观赏性王船,更增添了不少承载着渔民记忆的老物件。龙珠殿负责人李葡萄也捐出了老公奶奶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嫁衣。
避风坞、岸线、渔船、街巷成了最直接、最真实的文化印记。思明区、厦港街道在不断提升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以沙坡尾工作坊作为参与式治理平台,依托沙坡尾文促会、商家联盟等自治组织,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沙坡尾街区的治理中。
除了鱼肝油厂,原厦门水产冷冻厂、鱼丸厂等旧厂房经过设计改造成为艺术西区,得到青年群体的肯定与欢迎,为老城有机更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不久前,艺术西区发起的“老城复兴计划”,吸引不少年轻人参与,大家一起动手扮靓大学路菜市场,各种主题风格的摊位装饰、充满时尚味道的菜单使之成了全厦门最时髦的菜市场。
厦港街道表示,接下来,还将推动建设沙坡尾海洋文化博物馆和非遗文化展示厅,配套开展“一日馆长”活动,提升“送王船”“海普(送水灯)”“延绳钓”“沙坡尾做十六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力。同时,推动沙坡尾避风坞外侧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规划建设沙坡尾“渔人码头”,串联设计沙坡尾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片区的文化知名度和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