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鼓浪屿钢琴码头人头攒动。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厦鼓码头。(本报资料图)
12月22日,一艘渡船正航行在厦鼓海域。
现场的爱心捐赠仪式。
嘉宾参加发布活动。
员工现场演绎情景剧《坐电船回家》。
游客观看“鼓浪情轮渡行”宣传展板。
1938年的厦门轮渡码头。(资料图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提供)
1946年的鼓浪屿轮渡码头。(资料图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提供)
1991年,厦门有名的地标――轮渡广场。(资料图)
1955年建造的“轮渡12”号客船。(资料图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提供)
厦门轮渡公司将候船楼打造成“文化客厅”。(本报资料图)
厦门轮渡公司“鹭江80”等新船投用,丰富海上旅游产品供应。(本报资料图)
员工穿上新制服展现新形象。(本报资料图)
厦门日报讯 (文/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罗琳 黄靖如图/厦门日报记者王协云(除署名外))
鼓浪情·轮渡行。
12月22日,在鼓浪屿钢琴码头现场,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用一场员工为舞台主角、市民游客共同参与的活动,纪念轮渡八十岁生日。
因鼓浪屿而生,为鼓浪屿服务。八十年来,厦门轮渡始终扮演着海上运输者的角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载着无数人的向往与憧憬,也承载着美好的回忆。慢慢地,它也变成了一段记忆,一个符号,一种文化。
从2014年开始,厦门轮渡进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加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企业公司制改革。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厦门轮渡调整航线,更符合鼓浪屿旅游后续发展需要;候船楼、渡轮的硬件提升,发布全新员工制服,使八十年的厦门轮渡在新时代下有了新形象;随着鼓浪屿申遗成功,厦门轮渡也正式发布了“鼓浪情·轮渡行”的企业服务品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战略转型新步伐已经迈出。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志平表示,八十年来,厦门轮渡公司作为连接鹭江两岸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凭借优质高效的服务成了全国轮渡行业的标杆。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鼓浪屿管委会的全力支持下,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服务厦门市民、接待八方来客、助力鼓浪屿申遗、保障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为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陈志平说,厦门轮渡有限公司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要坚持以市民和游客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游客体验,让市民放心,让游客满意;二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市场化发展理念,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产品,如加快将新船型投入航线运营,并提供更有特色的客舱和候船服务;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尝试,打造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
“厦门轮渡不仅要发挥历史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更要有不断深化改革的意识和大胆创新的闯劲。”陈志平说,“厦门轮渡要不忘初心、奋勇前行,打造‘高创新、高颜值’的厦门旅游产业新标杆。”
厦门轮渡的八十年,不仅是八十个年头岁尾的交替与时光流年,更是厦门、鼓浪屿八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鼓浪情·轮渡行”,厦门轮渡,已在新时代中扬帆起航。
全新企业标志解读
厦门轮渡有限公司全新企业标志,颜色取自大海蓝。色彩上的渐变寓意厦门轮渡稳健中散发着活力。
新标志形状取自动力充沛的船舶螺旋桨,代表着厦门轮渡把握时代脉搏,锐意进取,不断前进;
新标志形似领航方向的驾驶舵,象征厦门轮渡坚定不移的企业目标;
新标志还似紧密缠绕的船舶缆绳,汇聚团结一心的轮渡精神;
新标志也似五只追逐腾跃的海豚,分别代表厦门轮渡企业质量方针的五个承诺:科学管理、安全第一、规范服务、持续改进、争创一流。
【现 场】
“八十年来,厦门轮渡历经沧桑巨变。如果滚滚鹭江水是块白布,那么,轮渡就是白布上的梭子,它把酸甜苦辣、日月星辰、情感交结,都织在了这块布上。”这句话,是厦门市民谢平贵的一段获奖感言,赢得掌声一片。
12月22日,鼓浪屿钢琴码头,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成立八十周年活动现场。责任、使命、改革、创新,这些八十年成长历程中的关键词,化作一首歌、一段舞、一场舞台剧,给在场的中外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服务轮渡41年的老员工王通宝。
76岁轮渡老员工获“铂金奖”
八十年发展,要感恩轮渡的老职工。
开场前,大屏幕上持续播放着轮渡退休老员工的感言视频。“成绩离不开历代轮渡人作出的贡献,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轮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厦门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育斌说,“我们希望新职工看到老职工身上的闪光点,继承优良传统。”
活动的首个环节,就是向轮渡老员工颁发“轮渡公司服务贡献奖”。贡献奖按照员工服务轮渡的工作时间,划分为银奖、金奖、铂金奖,今年76岁的王通宝,被授予“轮渡公司服务贡献奖·铂金奖”,服务轮渡41年的他,是该奖项的唯一获得者。
“我1960年3月加入轮渡公司,当时我才19岁。”站在台上,说起当年的经历,王通宝记忆犹新,“以前轮渡条件差,白天跑船晚上维修。现在的轮渡,变化翻天覆地,设备好,服务更好。”
站在王通宝身旁的主持人陈嘉汶,刚加入公司半年,是一位来自湖南长沙的小伙子。黄育斌介绍,航线调整三年来,厦门轮渡有限公司共招收了约200名新人,人才梯队建设稳步推进,为后续发展积蓄了新生力量。
获奖征文被改编成舞台剧
“‘鼓浪情·轮渡行’――轮渡八十周年征文”活动从今年6月启动,由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厦门轮渡有限公司、《厦门日报》联合举办。厦门市民谢平贵所写的《坐电船回家》,被改编成舞台剧,由轮渡员工现场演绎,台下观众无不被剧中的情节所感动。
《坐电船回家》,讲述了一位漂泊在菲律宾80年的九旬老妪,在亲人的陪伴下,80年后再回鼓浪屿探亲的真实故事。这篇征文真情流露,通过买票、坐船的简单过程,将老人的记忆与现实作对比,将思乡之情与血缘亲情紧密联系,既反映出轮渡八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又引出不可分割的故乡情,获得评审组的一致好评,高票当选征文一等奖。
“其实,这篇文章里,还有很多细节我没有写进去。”在台上,获奖者谢平贵指着大屏幕上的一张照片说,“这是我和姑妈在钢琴码头的合影,她当时非常激动。到了码头旁边的大榕树那里,她红了眼圈,说,榕树啊,你变大了,我变老了。”
活动现场,还有16张全国各地游客发来的照片――它们是“乘坐厦门轮渡·遇见最美厦门――海上随手拍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八十年间,变的是景、是物,不变的是情感。厦门轮渡有限公司表示,接下来,该公司将继续打好“历史文化牌”,进一步提升厦门轮渡的企业内涵。
【发展历史】
轮渡,因鼓浪屿而生,因鼓浪屿而发展,因鼓浪屿而壮大。
八十年来,厦门轮渡依托鼓浪屿,深耕细作、务实发展,从最初租赁的3艘电船,到今天拥有现代舒适的31艘客船;从2个简陋不堪的码头发展到今天8个功能设施齐全的码头,从1条航线发展到岛内外8条航线;从单纯过渡功能的公共交通,到今天重视舒适体验和文化底蕴的旅游交通……八十载岁月谱写的厦门轮渡发展史,已经深深镌刻在鼓浪屿发展变迁的城市年轮之中。
初创
1937年10月1日码头竣工是起点
在1937年之前,厦鼓间往来,依靠的是各式各样的小船――有双桨、舢板,也有摇橹、风帆。随着过渡需求越来越大,1937年,社会贤达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岛内选在岛美路头,即现中山路出口处,鼓浪屿选在龙头路头。当年9月,轮渡管理处成立;10月1日码头竣工,这是厦门轮渡的发展起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厦门轮渡被日本公司强占。直到抗战胜利,厦鼓轮渡重归轮渡管理处。1946年5月8日,厦鼓轮渡复航。厦兴、厦安、厦禾三艘汽轮往来厦鼓海面。
摸索
归属多次更迭经历创业艰辛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人民政府派专员进驻轮渡。
上世纪五十年代,轮渡并入市公交公司。其间,先后建造“轮渡14”“轮渡15”“轮渡16”“轮渡17”四艘渡轮。除经营厦鼓航线外,1957年开辟了厦门至嵩屿航线、厦门至马銮航线,1959年开辟厦门至集美航线。1970年,因专业归口加强军事化管理,轮渡被归到厦门航管局;1973年又再次划回。
这期间的轮渡,归属多次更迭,给基础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厦门轮渡在摸索中艰苦创业,但其发展水平始终难以真正提高。
发展
受益改革开放企业面貌巨变
1976年,鼓浪屿新的钢琴码头正式投入使用,和趸船配套的双引桥、通透铁壳大船,象征着轮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1982年轮渡公司正式脱离公交公司,成为一个经济独立核算的企业,通过建章立制、整肃纪律,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通过轮渡海上小巴士航线、“海上乐园”线、新增环鼓游览业务,一举甩掉了长期以来亏损的帽子,企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之后,厦门轮渡继续推行“依托码头,以副养主,拓展多种经营”等决策,开拓轮渡“楼上雅座”“环鼓小巴游”“三丘田水族馆”“轮渡趸船佳丽餐厅”等业务,并先后造了多艘渡轮、游艇、快艇。
跨越
由公共交通向旅游交通转变
进入新世纪,鼓浪屿旅游快速发展,年游客增量以百万人次计算,2012年,鼓浪屿客流量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发展迎来新挑战。
2014年10月20日,厦鼓航线调整启动,轮渡开设市民、游客航线,国际邮轮中心厦鼓码头承接起重任;同年,厦门轮渡成建制划转至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之后,厦门轮渡以“鼓浪情·轮渡行”为发展理念,注重发展的质量与内涵,实施一系列转型升级举措,逐渐由公共交通向旅游交通转变。
【解读】
“鼓浪情·轮渡行”
是新时代发展宣言
从去年开始,“鼓浪情·轮渡行”屡见报端,已经成为厦门轮渡有限公司的服务品牌;12月22日活动当天,该服务品牌正式对外公布。那么,这六个字又蕴含着哪些含义?
“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六个字表达了一种情感,一种责任。”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思伟说,“作为来往鼓浪屿的主要交通工具,八十年轮渡的发展史,与鼓浪屿紧密相连。”
的确,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一个世纪之间形成的历史社区,小到一砖一瓦、大到一架钢琴,都与轮渡有关;它承载的人文情感更是无可估量的厚重,八十年来,向往、憧憬和回忆,仍在与日俱增。
鼓浪屿管委会副主任张顺彬说,厦门轮渡八十载的文化,早已嵌入了百年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版图之中,“厦门轮渡作为一家有责任有担当的国有企业,几十年来为鼓浪屿的民生保障、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申遗工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张顺彬说。
有情,才行,这是服务品牌的第二个含义,是对轮渡在今后发展的期待与要求。“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展,轮渡已经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它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轮渡要转型升级,向市民游客提供真情服务,让他们刚一上船就感受到鼓浪屿的情与美,打造一个最好的文明窗口。”蔡思伟说。
行,也代表着“我可以”,在这个层面上,是对轮渡发展的一种信心激励。蔡思伟解读,以前,有人认为,轮渡就是卖票开船,但事实上,新时代已经赋予轮渡更多的任务,员工们要转变发展思想,增强发展信心。
比如,从2014年开始,轮渡全方位升级企业形象,无论是软、硬件设施还是员工服装、服务标准,都不断与国际一流接轨――候船楼像机场、新船像游艇、服务人员像“空姐”“空少”,中外游客真切感受到轮渡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蔡思伟说,新时代轮渡人的形象,应是朴实、清新、温暖。“我们向鼓浪屿市民、厦门市民、福建人民、全中国人民、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爱好者庄严承诺:鼓浪情·轮渡行!”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