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
村里社区打出组合拳 用品牌提升书院建设
——湖里社区书院建设工作经验之八
东南网12月15日厦门讯(本网见习记者 夏菁)组建“村里人”公共法律服务站、打造科技家园、培育“青芒果”闽南锦歌队……厦门市湖里区村里社区怡馨书院从“学习风格”的差异和“集体学习”的高效率两大特色为出发点,打出组合拳,用品牌提升书院建设,目前已形成独具创新的“村里人模式”。
村里社区按照“六化”建设书院,以打造“学习圈”为目标,首创“满课堂、进家门、出社区”的三级社区书院,打造了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学习圈”,扩展了居民的“知识圈”,拓宽了居民的“朋友圈”,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圈”。
聆听村里人需求 制定多样菜单
村里社区创新“满课堂”,利用社区现有场地,开设4个常设课堂、2个流动课堂、1个特色课堂,还有4个特色活动。
“主课堂的课程采取居民点单,书院理事会负责链接市、区、街教师库资源进行授课。”村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分课堂则采取购买服务和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形式自行排课。
目前,社区在充分征集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先后开办了党章党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法律政策、科普知识、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歌唱舞蹈等课程。社区书院还结合社区科普大学,定期开展了眼睛健康、厦门山水由来、骨保健等知识讲座。
暑期期间,社区书院还与厦门霞辉社工以及区司法局合作,分别开展了暑期安全教育和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影像的语言》观影活动、“绿色建筑 生态村里”建模夏令营、创意纸浆画制作、湖里区青少年法治夏令营、亲子美食制作、厦门市东渡狐尾山青少年气象馆亲子游等活动。
另一方面,从“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出发,村里社区出现了多个社会组织队伍共同参与社区书院的建设,例如乐雅艺术团、长者俱乐部、桑榆守望队、妈妈手工坊、棋牌小组、书法小组等。
村里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开展“绿色建筑 生态村里”建模夏令营
整合书院资源 认领反哺社区
村里社区还牵头联合共建单位、社工机构、学校教师,采取在职党员、志愿者认领等形式,开展“支部认项目,党员认服务”活动,反哺社区。
例如,湖里区司法局党支部认领“村里人”公共法律服务站项目,华昌小学党支部认领“青芒果”闽南锦歌队项目,厦门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支部认领社区书院的家长学堂项目,各支部党员再认领具体服务等,让书院成为居民共同学习成长的载体、答疑解惑协商议事的平台、培育公民公同精神的课堂。
“村里社区属30年前特区拆迁安置的小区,居民们大多还是保留着许多闽南传统习俗,特别是语言上还是以闽南语为主。”村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青芒果”闽南锦歌队发挥了传承闽南文化特色的作用。
据介绍,“青芒果”闽南锦歌队由锦歌队、舞蹈队、器乐队三个小分队组成,先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培训,今年已拓展至老年人,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特色项目,让闽南文化的“活化石”不再慢慢流逝。
村里社区还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的作用,把养生保健、美食手工等活动通过走进家庭形式开展,让知识“进家门”,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走出家庭参与到社区书院的活动中来,达到“集体学习”高效率的目的。
打造社区“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村里社区成立全市首家“公共法律服务站”,组建了一支由区司法局党员、青年干部、社区法律顾问、社区警官、社区调解员、社区党员志愿者等53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处、公证服务、法治宣传等“一站式”法律服务,借此打造社区“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服务站通过实行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创建党员示范岗,邀请区司法局在职党员采取“轮班+坐诊”相结合方式进行。”村里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在社区书院设立“百姓法治讲堂”,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治讲座。
同时,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教育宣传、丰富传统节日活动、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及方便群众的自发性活动,村里社区怡馨书院在肯德基门口榕树广场设立了一个流动课堂,作为社区书院群众性文体活动点。
榕树下流动课堂也是社区书院成果的展示平台,社区通过文艺表演、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让社区书院的学习成果走出社区,收获了居民的支持与赞赏。
此外,村里社区书院还打造了一个以“绿色建筑·生态村里”为主题的科技家园,把科普建筑模型和精品模型糅合在绿色生态中,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建模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成为青少年的快乐家园。学员们也已逐步成长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市、区、街各项车模、机器人、建模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村里社区书院组织参加湖里区青少年法治夏令营——我是小小法官情景模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