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厦门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一起重走厦门的老城巷弄 斑驳巷影折射城市记忆

2017-12-08 19:47  罗子泓 林铭鸿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段马水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位于暗迷巷6号的林驷安堂。

  图为虞朝巷

位置:与中山路、盐溪街相连

闽南话:gu diao hang

名字由来:虞朝是闽南话“牛棚”的谐音,数百年前,这里曾是养牛场

  图为光彩街

位置:与大同路、后厅衙巷相连

闽南话:gong cai gue

名字由来:曾是厦门棺材生意集中的地方,光彩谐音棺材

厦门日报讯(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黄馨媛 图/记者林铭鸿)“阿姨,请问待教巷怎么走?”听到记者的问题,眼前的中年女子思索了一会,转向头发花白的阿嬷请教:“阿婆,你知道待教巷吗?”

“已经拆掉好久啦。如果要找,可以顺着这条路往前走……”阿婆眼睛一眨,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从里屋出来,给记者指了个方向。

厦门的老街巷许许多多,其承载的故事和历史,也有千千万万――因早年有宰狗、卖狗肉店铺而谐音命名的待教巷(闽南话tai gau hang),便是其中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变迁,一些新建筑拔地而起,一些老印记淡去。它们的名字虽被记载在史料中,却不一定为周边居民所熟知;您或许曾穿行于其间,却也还未实在地留意和感受。

一条街巷的命名,多少与人、物相关,可厦门的不少巷弄名,却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近日,记者重走老城这些名字“不知所云”的小巷,带您看看它们的现状;同时,也请厦门文史专家卢志明进行解读,重温那个年代的故事。

【暗迷巷】

过去工寮聚集卖粥摊贩兴起

位置:开元路附近,与大井脚巷、土地公祖巷相连

闽南话:am mei hang

名字由来:早些时候大家穷,平日里只吃稀饭,暗迷与闽南话“稀饭”的发音很像

下午时分,阳光斜斜地照在老房子上,窄窄的路面上,顿时有了两种色彩――一半阳光,一半投影。中年妇女采购而归,提着两袋食材,摇摇晃晃地行走在其中,本不宽敞的巷弄刚好将她一人“盛”下。

从字面上看,暗迷巷应当是个光线昏暗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巷子。其实不然,它名字的由来,很直截了当――“早些时候大家穷,平日里只吃稀饭。稀饭的闽南话就和暗迷二字的发音很像。”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些说法,他们也不敢确定,只是听着祖辈们口口相传,才能略知一二。

“巷子附近有许多工寮,运货工、造船工、锯木工等都聚集在此。”卢志明说,那时候,工人们劳作饮食的需要催生了卖粥摊贩的形成。“就好像我们现在的早餐车一样,只不过花色品种不多,以实惠、廉价为主。”晨起劳作,一碗热粥、一点咸菜再配上一根油条,便成了拉开一日序幕的满满动力。

徜徉于小路上,位于暗迷巷6号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金属大门布满灰尘,雕花依旧精致;门旁字迹模糊,楼宇气势不减……这便是“林驷安堂”,2001年被厦门市政府规划部门正式列为重点保护的68幢特色建筑之一。据说,“楼主”林驷安是在南洋做煤油生意的富豪,回乡后,建造了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

【虞朝巷】

原为养牛之地小巷奇人频出

“原来,这里的路不好走,房子多是木头的,投递的东西以信件为主。现在,路面铺上水泥,房子越修越好,送的东西也变成了快递和报纸。”穿梭在巷弄中近十年,邮政工作人员李蓬见证了虞朝巷一朝一夕的变化。

83岁的林阿婆买菜归来,带着记者回忆起往昔:上世纪50年代末,她随丈夫从安溪来厦,在巷弄平地上一砖一瓦地砌起“土”房子;90年代初,生活状况渐好,一家人便为房子添上红砖,又在原本一层的基础上加盖两层半。令老人自豪的是,没读过书至今还只能写自己名字的她,却养育出了多个“学霸”儿孙,现如今,她还能时不时“飚”几句日常英语用语。

巷弄虽小,“奇人”颇多,记者遇上会说英语的阿婆算一个,而卢志明还介绍说,这里不仅居住过仙风道骨的名中医林浩德,还有能用锡来焊补铝锅的“阔嘴”,更有身为劈柴工,却能将厦门历史信手拈来的“阿阔”……

那么,“藏”着故事的老巷弄,又因何叫作虞朝巷呢?原来,虞朝是闽南话“牛棚”的谐音,数百年前,这里曾是养牛场。现在,从中山路往虞朝巷中走,还能在入口处看到一个矮矮的石门框,这便是为圈养牛而设置的,只是石头上的木板门随时间而老化了,这扇门也随之消失。

【光彩街】

位置较为隐蔽曾聚集棺材店铺

暗迷巷不昏暗,那光彩街总该“光彩照人”吧?殊不知,“光彩”背后,其实是“棺材”二字。

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很早以前,街上聚集了做棺材、卖棺材的店面。那时的厦门没现在这么大,人口也远不及现在多,因此,厦门的棺材订单多集中于此。“‘棺材’两个字听上去不吉利,就被改成了‘光彩’。”陈先生说。

为什么棺材生意会选择这样“闹中取静”的巷弄落脚呢?卢志明推测,棺材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来,制作棺材的木料大多通过水运而来,巷弄恰好靠近港口,为材料运输提供了便利;第二,巷弄附近聚集的工人多,劳动力、技术工为棺材的制造创造了条件。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宽敞”的路面转眼成为大马路旁的小巷弄。因为房子盖得密集,加上遮阳棚和空调外机的“填充”,光彩街的一些地方只能有零星阳光洒下。

不过,听上去有些瘆人的“棺材”并未影响巷弄中的氛围――来往行人,路旁水管中偶尔传出的哗啦啦水声,让这里的生活气息浓厚。“住在这条路上的老厦门不多,大部分是外来租客。”市民黄女士从楼道木台阶上走下,她正打算着,寻找下一位合适的租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