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黄馨媛 图/记者林铭鸿)“阿姨,请问待教巷怎么走?”听到记者的问题,眼前的中年女子思索了一会,转向头发花白的阿嬷请教:“阿婆,你知道待教巷吗?” “已经拆掉好久啦。如果要找,可以顺着这条路往前走……”阿婆眼睛一眨,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从里屋出来,给记者指了个方向。 厦门的老街巷许许多多,其承载的故事和历史,也有千千万万――因早年有宰狗、卖狗肉店铺而谐音命名的待教巷(闽南话tai gau hang),便是其中之一。随着城市发展变迁,一些新建筑拔地而起,一些老印记淡去。它们的名字虽被记载在史料中,却不一定为周边居民所熟知;您或许曾穿行于其间,却也还未实在地留意和感受。 一条街巷的命名,多少与人、物相关,可厦门的不少巷弄名,却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近日,记者重走老城这些名字“不知所云”的小巷,带您看看它们的现状;同时,也请厦门文史专家卢志明进行解读,重温那个年代的故事。 【暗迷巷】 过去工寮聚集卖粥摊贩兴起 位置:开元路附近,与大井脚巷、土地公祖巷相连 闽南话:am mei hang 名字由来:早些时候大家穷,平日里只吃稀饭,暗迷与闽南话“稀饭”的发音很像 下午时分,阳光斜斜地照在老房子上,窄窄的路面上,顿时有了两种色彩――一半阳光,一半投影。中年妇女采购而归,提着两袋食材,摇摇晃晃地行走在其中,本不宽敞的巷弄刚好将她一人“盛”下。 从字面上看,暗迷巷应当是个光线昏暗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巷子。其实不然,它名字的由来,很直截了当――“早些时候大家穷,平日里只吃稀饭。稀饭的闽南话就和暗迷二字的发音很像。”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些说法,他们也不敢确定,只是听着祖辈们口口相传,才能略知一二。 “巷子附近有许多工寮,运货工、造船工、锯木工等都聚集在此。”卢志明说,那时候,工人们劳作饮食的需要催生了卖粥摊贩的形成。“就好像我们现在的早餐车一样,只不过花色品种不多,以实惠、廉价为主。”晨起劳作,一碗热粥、一点咸菜再配上一根油条,便成了拉开一日序幕的满满动力。 徜徉于小路上,位于暗迷巷6号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金属大门布满灰尘,雕花依旧精致;门旁字迹模糊,楼宇气势不减……这便是“林驷安堂”,2001年被厦门市政府规划部门正式列为重点保护的68幢特色建筑之一。据说,“楼主”林驷安是在南洋做煤油生意的富豪,回乡后,建造了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 |
相关阅读:
- [ 11-09]“寻味思明”体验启动 周日下午老街寻小吃
- [ 05-21]《逛老街巷 品本地味》后续 热心市民提出建议
- [ 10-29]中华街道多举措完善消防安全 打造平安老街区
- [ 04-07]本土摄影家聚焦老街区 展示厦门版《清明上河图》
- [ 06-09]城市义工悠游老街巷 探访古厝回味历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